李鸿章发迹史(1) 一直被弹劾,谁也扳不倒――

作者: 汪衍振 日期:2010.12.11 点击数:0
大众日报

【作者】 汪衍振

【报纸名称】大众日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0.12.11

【版次】第A8版(体育 娱乐 连载)

【入库时间】

【全文】

□ 汪衍振

从今天开始连载汪衍振的长篇历史小说《李鸿章发迹史》,本书为您全面揭开大清第一权臣李鸿章,40年稳如泰山的为官之道 。读完本书,您将深谙李鸿章“一直被弹劾,谁也扳不倒”的谋略与细节。

汪衍振,生于上世纪 60年代,清史学者,历史作家 。著有《曾国藩发迹史》、《李鸿章发迹史》、《左宗棠发迹史》等历史小说。

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太平天国大军一路横冲直闯,所向披靡,闯入湖南后终于遇到让他们头疼的“ 硬钉子”,太平军猛攻长沙八十二天,不仅攻克不下,反而损兵折将,弄得灰头土脸。

长沙实在打不下,那就撤吧。十月十九日,太平军突然转头北上,打下岳阳后进入湖北,直逼武昌。消息传进京城,从咸丰皇帝到王公大臣,无不慌作一团,相比之下,武昌离京城更近。

就在此时,二十九岁的安徽合肥人李鸿章也是忐忑不安,他正面临三年一次的京察。京察是朝廷对所有京官的政绩考察,京官的升降调补,都在京察后办理;李鸿章考中进士后留在京城,在翰林院起早贪黑干了三年,每天勤勤恳恳,他知道,“按理今年应该官升一级。”

每届京察都有许多人盼着升迁,偏偏职位有限,一部分人注定会被淘汰出局,大部分人原地不动,只有极个别人往前挪动了一步,这中间有时候关系还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李鸿章知道,官场的竞争极其残酷,像他这样的小京官,想引起朝廷的注意,没有特殊的机遇,几乎比登天还难。

现在,机会终于来了。

太平军逼近武昌的消息传进京城不久,工部侍郎吕贤基,急忙上奏咸丰帝,建议打破祖宗成法,广开言路,征集意见。

此折一上,顿时在京城引起哗然一片。按照清朝体制,京官非三品以上,外官非总督、将军、巡抚、都统以上者,不能直接给皇帝进言。吕贤基的建议,等于是让咸丰皇帝更改祖制。经过与一些王公大臣们熟商之后,咸丰帝采纳了吕贤基的建议,下诏征集破敌之计。

这一天午后,李鸿章正在埋头誊抄一份文件,一位同僚带来了咸丰帝下诏征集破敌之计的消息。大家听后议论纷纷,李鸿章眼睛一亮,手微微一抖,差点写错一个字。

当天下班后,他磨蹭了好半天,等同僚们都离开,这才缓缓起身,出门后见四下无人,便直奔吕贤基府上。吕贤基是他的安徽老乡,也是他的官场前辈,此前他们就有来往。李鸿章文章写得极好,一些安徽籍京官经常找他代写奏稿,吕贤基就是其中一位。

李鸿章被管家引进书房,吕贤基正伏案写东西。

管家出去后,李鸿章先和吕贤基见了个礼,这才坐下道:“大人,听衙门里的人说,武昌已被长毛打破了?”

吕贤基神色黯然地点了点头:“武昌城墙高厚,到底还是没能挡住长毛。湖北紧邻安徽,我们这些安徽籍京官,谁不惦记家里?少荃,我想找你来,是想让你替我写篇折子,向上头表一表心迹。我下衙门前,听宫里的人说,皇上听从一位大军机的劝告,正在着军机处拟旨,想让部分京官回籍,在乡间募兵,抵挡长毛。如果这话不假,我们还是提前上道折子为好,主动总比被动好嘛。”

李鸿章闻言大喜,他此行前来,正是想怂恿吕贤基上书朝廷,他瞪大眼睛道:“大人,您老是说,想奏请回籍办理团防?”

吕贤基苦笑着摆摆手:“不过是个意思罢了。经制之师尚且拿长毛毫无办法,乡兵能济事?安徽紧靠湖北,如今武昌陷落,四川、陕西、安徽、江西、河南乃至湖南,所有湖北相邻省份,都有可能是长毛下一个攻取的目标。家乡即将遭逢战乱,我们总不能无动于衷吧?”

听到这里,李鸿章已经明白,吕贤基不愿上前线,是想做做表面文章,于是点头道:“您老的意思下官听清楚了。上个折子,不过是给老家的人一个交代。这篇奏折,下官一回会馆就写。”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