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名吏李金镛与李鸿章

作者: 暂无 日期:2010.08.09 点击数:30
长春晚报

【报纸名称】长春晚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0.08.09

【版次】第15版 (非常副刊)

【入库时间】20110308

【全文】

田萍 记者 张贤达

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是清朝末期重臣、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其官位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由于他多次在朝廷危难之时,出面签署一系列和战条约,慈禧太后称赞他是“再造玄黄”之人。但是这些条约大多为不平等条约,所以国人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对于关外塞北的长春百姓来说,当年知道李鸿章这样一个大人物的声望和影响,却是因为一代地方名吏李金镛。

发迹

从商人到红顶商人

李金镛生于清道光十五年 (1835年),字秋亭,号丽卿,无锡县人。因经商在沪结识淮军首领李鸿章之弟李鹤章和江浙巨商胡雪岩。他们经常把经商所得银两用于救灾及家乡公益事业,所以在当地都很有名气。1860年,李金镛捐得候补同知衔。继而由李鹤章介绍他投效淮军。李金镛任职期间尽心尽力,在随淮军镇压太平军过程中,攻克了常州、无锡、宜兴各府县城。1864年,经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保奏,李金镛被赏花翎。1878年年初,升职直隶总督的李鸿章根据李金镛的能力,调其两次赴直隶、山东赈抚灾民。李金镛亲自到灾区组织散发60万赈金,无数灾民得救。因李金镛放赈有功,李鸿章再次向朝廷奏保他,列举其罔顾身命、办理赈务等主要功绩。不久,李金镛得以赴湖北总办湖北矿务实业。自此,李金镛成了一位头戴“红顶子”、亦商亦官之人。

从政

深得李鸿章大力支持

1880年以后,吉林将军铭安非常赏识李金镛的才华,并向上奏请,调李金镛到吉林任职,督办吉林珲春地区垦务和图们江口勘定界址。李金镛体恤民情,交涉中体现出非凡的爱国精神,使他政绩名噪遐尔。1883年11月,李金镛被调至长春厅任第一任抚民通判。长春厅在清代是吉林将军所属的三大重镇之一,由于设制较晚,文化相对落后,李金镛作为地方父母官,在民生上做了三件大事:设“养济院”,创“牛痘局”,首辟公墓。

1885年,李金镛在长春建立“养济院”(又名“同济堂”,亦称“同善堂”),使鲧寡孤独无家可归者有栖息生存之所。这是当时东北地区著名的社会福利机构。继而,他在长春厅通判任上设立“牛痘局”,为幼童免费引种牛痘,预防天花疫病。同时,李金镛还首辟公墓“泽及朽骨”,在长春北门外藏王寺旁设置“义地”,作为死者集中埋葬的坟地,改变了当地的陋习旧风和环境卫生。这是长春有史以来首设公共墓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件好事。

李金镛还首开长春文化教育的先河,创办了养正书院。1884年春,李金镛捐献俸银1000两,并倡议筹集市钱91000吊,创办“养正书院”(今“长春市养正高级中学”前身),这是长春第一所官办科举学校。李鸿章亲笔楷书“养正书院”匾额,挂在书院正堂之上。李金镛在长春任职三年,以“政声洋溢,卓著勋劳”而被李鸿章看中,派赴漠河开矿守边。离任之日,长春百姓攀辕挽留,感激李金镛为本地做的好事,称赞他为关外“李青天”。

1888年,李鸿章上折《漠河金厂官督尚办》,力荐李金镛督理黑龙江等地金厂矿务,“一切准由该员相机妥办,以专责成”。当年,李鸿章和黑龙江将军恭镗奏调李金镛去黑龙江筹办漠河金矿并得到朝廷同意后,新任吉林将军希元舍不得放走李金镛,曾向皇上奏请让其留任吉林,主持屯垦之务。光绪皇帝考虑再三,没有同意,仍派李金镛前往。李金镛不负使命,在漠河金矿一干就是三年,使漠河金矿粗具规模,矿工达万人。漠河金矿开矿21个月中,共得金4.8万两。李金镛克服了许多常人无法克服的困难,使漠河金矿成为清政府24个金属矿中最为成功的一个。

殃后

光绪帝下旨立传

1890年,李金镛因病死在漠河。李鸿章在给皇帝的奏折中历数李金镛生平的义举功绩,其辞恳切:“……默数边才,弥堪惋惜。合无吁恳天恩,饬部将已故二品衔吉林补用道李金镛照军营之功后积劳病故例,从优议恤。”后奉光绪帝旨意 “赠内阁学士,诰授光禄大夫,宣付国史馆立传”,并准予在无锡原籍建祠。

李金镛的灵柩运回原籍,由亲属相扶,通过官驿,途中经过吉林、长春和常州府城时,均从城中主要街道上通过,当地官民皆于沿街两旁肃然而立,含泪相送,泣声相接。吉林、黑龙江等地的官员、军民纷纷上奏朝廷,要求为李金镛建立专祠,光绪皇帝均一一准奏。所以无锡、长春、漠河三地先后建起了李金镛祠。这种情形可以说是异乎寻常的,要知道,当时李金镛的顶头上司、黑龙江将军恭镗死后,地方要求建祠都被光绪拒绝了。

李金镛在吉林、黑龙江两省从政十年,特别是他在边疆的特殊贡献,充分证明了李鸿章的眼力。李鸿章向清朝朝庭举荐的是他的幕僚,这也证明了当时淮军的实力。同时,在李鸿章的一再保举下,步步高升的李金镛用自己卓著的业绩赢得了广大人民的赞扬,再加上他与李鸿章之间的密切关系,使他最终青史留名。

上图:李金镛。

右图:李金镛不仅青史留名,还有祠堂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