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外交得失录》之四初试洋务

作者: 暂无 日期:2011.12.27 点击数:10
北京晨报

【报纸名称】北京晨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1.12.27

【版次】第C06版: 每日连载

【入库时间】20120310

【全文】

一位孤独而无奈的先行者,外国人眼中的“东方俾斯麦”。

《李鸿章外交得失录》

作者:田川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10月

同治三年,在北京主持总理衙门的恭亲王收到一封来自上海的信,它出自江苏巡抚李鸿章之手。李鸿章向朝廷中枢建议,中国是开始引进“外国利器”以自强的时候了:“鸿章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以致用非所学,学非所用。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翁飞:这封信出来以后,被很多史学家评为“是19世纪一个最大的政治家作的一篇最大的改革文章”。因为他的眼光远远超过他同时代的人。这就是他跟曾国藩,跟他的老师之间的分水岭,曾国藩更多地站在卫道的角度,而李鸿章更多地是站在变局和潮流的前沿。

蒋廷黻先生在他的《中国近代史》一书中说,李鸿章的这封信是中国19世纪最有历史价值的一篇文章。

张鸣:那个时候实际上是谁在办洋务呢就是打太平天国那帮前线的将领们,前线的督抚们,他们在实践中跟太平军打交道,跟洋人打交道,他们知道西方文明的厉害,明白这些道理,他们是务实派。

李鸿章的认识来自实践,在江南用洋枪洋炮镇压太平军的经历让他认识到,中国要转弱为强,一定要能自己造枪造炮,强大军事。那么,他这第一步是如何迈出来的呢

翁飞:李鸿章在上海站住脚后,他的一个心腹丁日昌来了。丁日昌到上海的时候,王韬已经把西方人的火器图翻译过来了,丁日昌就把这个东西交给李鸿章。李鸿章看了一下,说我们自己仿制多好。这时正好有一个美国小商人在上海办了一个小厂。他本来是做机器的,后来因为效益不太好,就停下来了。但这些设备完全可以做枪、做炮,李鸿章就把它接管下来,制造炸弹。这就是后来的上海炸弹局。

这时容闳被曾国藩派到美国去考察,他带回来一大笔资金。还有一个英国人在上海也办了一个炸弹局,就是上海炸弹三局,它最终和容闳的厂合并到一起,变成了一个上海江南制造局。容闳带来的主体设备就组成了江南制造局。这个军工企业,后来变成一个综合性的大企业,它有自己的设计机构,自己的翻译机构,自己的学馆,该有的都有了。广方言馆就是其中之一。

宋路霞:最初没有引进外资,官督商办,就是下级官员还是要服从上级官员,具体的就是两江总督,还有上海道,集资都是民间集资。但是江南制造局是朝廷督办的大中型军工企业,造船、造枪、造炮、炼钢,那是从原来的所谓炸弹三局学来的,开头就是学马格里造炮、造子弹,最后规模越来越大。

李鸿章在他所办的近代军事企业中用了很多外籍雇员,其中有一位叫马格里的英国军医,他随淮军征战多年,很受李鸿章信任。1865年,李鸿章在南京成立金陵机器制造局,任命马格里为督办。

马格里早年从事医学,并不懂制造技术。在宁局监造的68磅大炮,1875年1月5日在大沽口炮台试放时,发生爆炸,炸死士兵5人,重伤13人。李鸿章很沮丧,当年7月,他撤销了马格里在宁局的任职。

翁飞:接连发生的两次大炮爆炸,尤其是第二次大炮爆炸,炸死了很多工匠,这实际上完全是由于马格里不懂制炮工艺造成的。李鸿章因此受到了很多官僚、同僚的非议。这个时候他开始认识到,在学习西方的技艺和吸收西方的人才方面,应该敲锣卖糖,各干一行,各有各的路数才行。所以他后来痛定思痛,吸取了马格里的教训,在用人上面就谨慎多了。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