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塞之争《李鸿章外交得失录》之十二

作者: 暂无 日期:2012.01.04 点击数:30
北京晨报

【报纸名称】北京晨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2.01.04

【版次】第A30版: 每日连载

【入库时间】20120310

【全文】

日本出兵台湾,刺激了大清朝野。人们突然意识到,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1874年日本第一次侵台,已过去了34年,中国的海防竟然毫无变化。

李鸿章私下对国人的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恼恨不已,他说:“中国并不是没有聪明人,但士大夫沉迷于八股章句,不求富强务实,被人一眼看破,遂肆意轻侮。”1874年秋天刚过,恭亲王奕以总理衙门的名义向皇帝提出了一份重要的奏疏,指出“台湾事件明知日本理曲,苦于我之备虚。溯自庚申之衅,创巨痛深”。他提出“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等六项具体措施。朝廷当天便高效率地批复道:“请李鸿章等人讨论,一个月内复奏。”李鸿章接旨后,在11月11日给大哥李瀚章的信里说,有关办洋务的事情往往都是自己亲自写稿策划,但这些策划往往没有结果。

李鸿章提出的具体办法是:“欲整顿海防,舍变法与用人,别无下手之方。”所谓“变法”是指变革军事制度,建立近代陆海军;“用人”是指改革科举制度,培养新式人才。

李鸿章在自己上折的同时,让自己的幕僚丁日昌上了《海防条议》折,具体提出建立一支拥有48艘军舰的海军,编为北洋、东洋、南洋三支舰队,分辖北海、东海、南海三面海域。

李丁两人的奏折上去以后,立刻在朝野内外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朝中大臣辱骂丁日昌是“心术不正”的“丁鬼奴”,李鸿章、丁日昌不“以夷变夏”,也就是不“全盘西化”不罢休。李鸿章写信安慰丁日昌说:“我们既然已经把话说了,就不要怕,就当启发愚蒙吧!”

6月10日,丁日昌进宫面见慈禧,老佛爷对他说:“官场虽恨你,然百姓却感激你,我也知道。现在有人糟蹋你和李鸿章二人,我不为所动,你断不可因此灰心。”

就在朝中为办海防的事吵来吵去的时候,中国西北边防这时也出现了危机。

1870年,一个来自中亚浩罕国的冒险家阿古柏,在英国人的支持下控制了新疆北部。俄国也趁机强行占领新疆伊犁等地。

1873年,湘军首领左宗棠将军受命陕甘总督,集大军于西北,准备展开收复新疆失地的军事行动。此时,财政上捉襟见肘的大清国,面临着一种尴尬的局面:是否能在建立一支近代化海军的同时,又进行一场代价高昂的西北战事。

1875年1月,李鸿章对慈禧说:“建海军需要巨额军费,朝廷现在没钱,不如暂时停止在西北的军事行动,对阿古柏改取安抚怀柔之策。”正在准备西北战事的左宗棠听到李鸿章的话后,大为不满。他说:“西北边塞防务问题和东南海防问题同样重要,应该二者并重。”

李鸿章的海防主张和左宗棠的海塞并重主张将朝中大臣分成了两大阵营,一场海塞大论战开始了。

左宗棠的理论清晰而又现实,李鸿章的主张显得有些含糊,他没有明确地强调:一个国家建立海军,绝不只是为了国防。海军的舰船建设可以拉动一个农业国走出传统,走向近代,带来国家根本的变革。而此时的日本,却似乎弄明白了这个道理。

经过半年的争论,朝廷最后作出决定,平分秋色,各专其责:左宗棠西征;李鸿章筹办海防。也许是性格使然,也许是历史的眷顾,左宗棠的政治生涯比李鸿章要幸运得多。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