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造就了李鸿章《辛亥前夜》之十三

作者: 暂无 日期:2011.10.16 点击数:20
北京晨报

【报纸名称】北京晨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1.10.16

【版次】第A21版: 每日连载

【入库时间】20111230

【全文】

奕曾要李鸿章借购船款30万两供三海工程之需,李鸿章在不得不听命的同时也毫不客气地要奕速速归还:“英德两厂所定四船……三分之二船价须分批付给……就前存船款计之,不敷之数约在八十万两以外……拟另请尊处筹铸添拨。倘此次借提三十万,粤海关一时未能清解,诚恐失信外洋,贻误匪浅。”

他还给奕写信慷慨陈词,要求朝廷兑现北洋舰队的财政拨付:“即就北洋一枝而论,英员琅威理老于此事,每谓船不足用;各将领曾出洋肄业游历,见闻较广,亦皆以添置战舰为请……然如该将领所请添舰之数,约计购价三百万余两,其常年饷需、后路经费,尚需逐渐增加。”与此同时,日本正倾全国之力打造海军。据统计,在1881年至1887年间,日本政府陆军费用增加了40%以上,而海军军费则急剧增加了200%。从1893年起,日本天皇决定以六年为期,每年从宫廷经费中拨出30万日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1/10补充造船费用。

为此,李鸿章感慨道:“日本蕞尔小邦,犹能节省经费,岁添巨舰,中国自十四年北洋海军开办以后,迄今未添一船,仅能就现有二十余艘勤加训练,窃虑后难为继。”

当时,北洋舰队另一缺陷是缺乏懂得现代海战战术的军事指挥官。

英国驻东方舰队司令曾言:“余驻防东海,荏苒数年,中国将才亦当耳熟而心仪之,然境无论水陆,官无论提镇,欲求一深参通我辈之新学者,竟尔杳不可得。”

再者中国为传统的宗主国,应西方列国之挑战,此时不得已处于战略收缩之时。“逆料中国海陆军皆不可恃,故宁忍诟言和。朝臣争劾鸿章误国,枢臣日责鸿章,乃不得已而备战。”

甲午一战,号称世界第六的中国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浩浩大清国败于一个弹丸小国,令自认为是“天朝上国”的人们从上到下举国愕然。

无论如何,甲午一败,又逢辛丑参与议和,李鸿章奈何翻身?

京剧名角杨赶三死时,有人挽联颂杨骂李,曰:

杨三已死无昆丑李二先生是汉奸

一时间朝堂之上的清流、民间的群氓,拍手称快,大声叫好。甚至今日,这幅挽联仍然被当作杰作传颂。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倒是对李鸿章有较为中肯的评价,肯定了他毅然培训新式军队淘汰自己的旧属淮军的魄力,也指出了他战前“临时抱佛脚”的仓促:“甲午战争前,李鸿章最反战,因其深知中国海陆两军均不足以参加国际战争,然迫于国内国外压力,渠亦自知对日抗战为不可免。李氏乃临时抱佛脚,积极备战(亦如抗战前之蒋公也)。……在陆军方面,李鸿章则一面商之英将戈登(Charles George Gorgen)在天津创办‘武备学堂’,以满人荫昌主之,培训新制军官以淘汰旧淮军。”

李鸿章活跃于政治舞台之日,正值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从独立国家向半殖民地演化的过渡时代,他是“崛起于新旧两界线之中心的过渡时代”的中间性人物。李鸿章的为官之途,跨越道、咸、同、光四朝,出将入相,“坐镇北洋,遥执朝政”,涉及晚清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时代造就了李鸿章,而李鸿章也以自己的言行在绚丽庞杂的时代画卷上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