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的小铁路《李鸿章外交得失录》之十六

作者: 暂无 日期:2012.01.08 点击数:20
北京晨报

【报纸名称】北京晨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2.01.08

【版次】第A21版: 每日连载

【入库时间】20120310

【全文】

1880年秋天,在慈禧太后的面前摆着一份奏折——《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上面说,由于俄、日两个军事强邻东西威胁,中国只有修造铁路,才便于调兵运饷。它指出了大清国修建一条铁路大动脉的重要性。此时,李鸿章主持的开平矿务局刚刚成立两年,为了便于运煤,李希望修建一条从唐山到胥各庄,约10公里长的铁路。还在筹措之际,朝野反对之声已四起。李鸿章知道,由自己贸然上奏请修铁路,肯定树大招风,事情一旦受挫,便再无回旋余地。刘铭传奉召入京,何不趁此机会,由他上奏,即便不成,日后也可能有转机。

1874年起,英商怡和洋行修筑了一条从上海到吴淞的淞沪铁路。1876年8月3日,这条铁路上一列火车因压死一名铁道旁的观客,引起轩然大波。本来人们就说铁路破坏风水、震动祖宗龙脉,如今出了人命,更加不祥。事故发生后,地方士绅鼓动沿途百姓阻止列车行驶。10月24日,两江总督沈葆桢只好以白银28万5千两从英国人手中买回这条铁路,并于次年拆毁。 

时间进入19世纪80年代,大清朝中的有识之士都知道,发展交通和通讯将是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刘铭传的折子上去后,李鸿章抱着极大希望。慈禧对这份折子端详良久,终于做出了重要批示:她首先鼓励了修铁路的建议是“系为自强起见”,同时令北洋大臣李鸿章、南洋大臣刘坤一等人“悉心筹商,妥议具奏”。李鸿章大喜过望,他随即于1881年初陈上《妥筹铁路事宜折》,与刘铭传互相呼应。

李鸿章的折子一上去,顽固派便鼓噪而动,指责李鸿章和刘铭传:“观该二臣筹划措置之迹,似为外国谋,非为我朝谋也。”实际上,指责他们是汉奸。

顽固派说:“修铁路会使市镇繁华、民众富裕,因此会更加刺激列强侵略的野心。”李鸿章反驳道,“洋人之要挟与否,视我国势之强弱”,我们如果能自强、百姓富裕,“洋人愈不敢肆其要求”。相反,如果“我不能自强、百姓贫穷,则国势更弱,将更受外人轻蔑”。顽固派说:“铁路凶悍,将使民间车马及往来行人感到不方便。”

李鸿章介绍了两种解决办法:一用“旱桥”,即今天的“立交桥”,另一个是于铁道两边设立栅门,“火车将至则闭栅以止行人”。这两种我们今天已经习以为常的铁路交叉口,当时的国人闻所未闻。但令李鸿章失望的是,朝廷鉴于保守派势力过大,做出了如下批示:“铁路断不宜开。刘铭传所奏,著毋庸议。”铁路大讨论最后以洋务派的失败告终,中国近代化进程再次受挫。

翁飞:他是有一定手段的,这就是一种运作,集团政治运作。像这种比较大的事情,铁路的事情,他必须要达到一种一呼百应的局面,使清廷最高层在决策时要考虑大多数疆臣和属吏的意见。但他失败了。

1888年,慈禧收到了李鸿章送的一件“小玩意”——一条小铁路,这条由法国商人全额赞助的铁路就位于慈禧所住的北、中、南海里。

李中堂的意图很明显,他想通过对朝廷决策者的铁路启蒙教育来达到推动政策的目的。

太后坐上了6节车厢的小火车,在1500米的微型铁路上晃晃悠悠地绕了一个大圈。除了对必须看着司机的屁股感到不快外,她很愉快,她发现这比乘马车坐轿子更稳健更快捷。5个月之后,清廷发布第一个关于兴办铁路的正式文件。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