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外交得失录》之二十六《中俄密约》

作者: 暂无 日期:2012.01.18 点击数:20
北京晨报

【报纸名称】北京晨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2.01.18

【版次】第C06版: 每日连载

【入库时间】20120310

【全文】

作者:田川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10月

1896年初,大清总理衙门收到一封请帖:这年5月18日,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要举行加冕典礼,希望清政府派代表参加。朝廷并没当回事,决定派湖北布政使王之春去。

翁飞:总理衙门开始不太重视,认为找一个当过巡抚的王之春就行了。王之春的地位肯定不够高。他去了之后,俄方不太满意,于是就很委婉地传达了希望:能不能派一位更高地位的官员

翁飞:《马关条约》签订以后,中国的辽东半岛和台湾都割给了日本,舆论大哗。对于清朝统治者来说,尤其不能容忍他们祖宗的陵寝之地被人占去。爱新觉罗的祖坟在沈阳附近,离辽东半岛很近,怎么能把辽东半岛割掉呢这个时候,俄法德三国主动出面了。他们认为日本胃口太大,将来会对他们的利益产生严重的威胁。

三国出面“干涉还辽”,使清廷多付了3000万两白银,赎回了辽东半岛。这件事由俄国挑头,使得当时的朝野上下——无论清流,无论洋务,包括李鸿章都认为俄国人是朋友。而李鸿章的外交思想也从一贯的“以夷制夷”,搞平衡,搞军事,变成了“结强援”。俄国就是这个“强援”。

他出访的一个很大目的就是要签订一个中俄攻守同盟,实际上是个军事同盟。因为当时英国在远东主要是提防俄国的崛起,它已经同日本结成日英同盟了。李鸿章此时赋闲在家,他也想走出去见识一下。第一站就是俄国。在这个过程当中,他怕各国会觉得他只访一个国家太明显,于是又展开了比较老辣的一手,主动请求顺便访问欧美。最后皇帝也采纳了。所以他开始周游欧美各国。

朝廷很快批准了李鸿章的出访计划。《马关条约》签订后就一直赋闲的李鸿章心情很激动,他说:“某当辞华赴俄之日,自知前半生行事,于此已作一大结束。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者,诚为某今日咏矣。”李鸿章觉得,如果没有此行,他的政治生涯可能就此结束了。他虽然很高兴,但家人朋友却都为他捏了一把汗。毕竟,李鸿章此时已是74岁的老人了。更何况他在日本受到过致命的枪伤,虽然经过调养,伤势已愈,身体却一直很虚弱。李鸿章在向慈禧和光绪帝辞行的时候,由于谈话时间过长,一直跪着说话的他竟然站不起来了。最后任由两个太监把他架了出去。他一出宫门就晕倒在地,两个小时后才苏醒过来。

翁飞:据说他还带了一口棺材。风涛万里,可能就死在外面了,所以他是带了一口楠木棺材出去的。

5月初,李鸿章一行到达俄国彼得堡。俄方的欢迎仪式很盛大,俄国陆军元帅亲举大清国黄龙大旗,同俄国外交大臣一起引路。李鸿章登上沙皇本人乘坐的车辆前往下榻处,两边数万俄国民众夹道欢迎。俄国给李鸿章接待的规格之高、礼仪之完善,史无前例。李鸿章很快就与俄国签订了旨在抑制日本的《中俄密约》。

《中俄密约》的核心内容有两点:一是中俄结成战略伙伴关系,针对日本的军事威胁,结成军事联盟,两国如对日作战,任何一国不得对日单独媾和;二是俄国在中国东北地区铺设铁路并和俄国横穿西伯利亚的远东大铁路接轨。中国当时已无财力在东北修建铁路,李鸿章希望引俄资筑路,但也提出:铁路的建设不应由俄官方出面,应由私人投资。俄方同意了李鸿章的意见,双方成立了一个“俄华银行”来承办铁路。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