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外交得失录》之二十五签订《马关条约》

作者: 暂无 日期:2012.01.17 点击数:10
北京晨报

【报纸名称】北京晨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2.01.17

【版次】第C06版: 每日连载

【入库时间】20120310

【全文】

一位孤独而无奈的先行者,外国人眼中的“东方俾斯麦”。

作者:田川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10月

随后,两人针对大清国何时借割台湾给日本进行了讨论。日本人坚持换约后一个月内,两国各派大员办理台湾交接。李鸿章认为时间太紧。

他说:“如此多的头绪,两个月还差不多,贵国何必着急台湾已是你们的口中之物了。”伊藤博文说:“尚未下咽,饥甚。”

李说:“两万万两白银的赔款足可以疗饥了。”

春帆楼外,冷雨萧萧。这次谈判长达5个小时。李鸿章说得口干舌燥,但日方丝毫不肯让步。晚上七点半谈判结束,李鸿章走出春帆楼时,已是一个无边的黑夜。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分手时,再次向他请求降低赔款。

翁飞:最后走的时候,李鸿章拉住伊藤博文的手说:“你是不是能再给我一点路费减免5000两。”伊藤博文笑笑摆摆手说:“国家利益我绝对不让。我个人对你表示同情,或者我个人赞助你一点都可以,因为我们是朋友嘛。”非常悲凉!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代表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自主”;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开辟内河新航线;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出后,大清举国哗然。光绪帝在批准和约后,深感上愧祖宗,下欠国人,于5月11日下罪己诏:“去岁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

李鸿章回国以后,立刻成为不明真相的群众的众矢之的。但在朝内,百官却集体上书,为李鸿章求情,认为责任不在他。于是李鸿章落下了老泪。

翁飞:李鸿章很少落泪,他一生只有三次公开落泪,其中一次就是从马关回来以后。他回来,先交旨。光绪皇帝不是很生气嘛,几个老官吏就拉着光绪皇帝,把他劝下去了。然后百官一起上书为李鸿章求情:这个战败和这个条款非中堂之过,确实国事不如。然后老佛爷也表态了,就说你放假回家吧,赏假两个月。李鸿章听到百官为他上书,当场眼泪就下来了。所有的官员都保他,包括当初那些骂他的。后来这件事情居然没人说,都说要杀他、骂他。

宋路霞:《马关条约》有这么一条,割让台湾。但是具体办理这个台湾交割还要有一个手续,还要到台湾去一趟。台湾当地老百姓也反对,反抗很激烈,结果日本人的船无法靠岸。后来就在基隆的港口外面,一个日本人的船上办。李鸿章的大儿子李经方作为全权大使,办了交割手续。

其实,当时李鸿章给朝廷上了一份奏折,说我们父子两个已经忍辱负重到极点了。我被暴徒击伤了,回来以后国内人声沸腾,我们父子俩已经牢牢扣上了“卖国贼”的帽子。李经方的身体也不好,情绪也不好,哪能再去割让台湾呢是不是让别人去光绪亲自批这个奏折:“不行。”他说李经方一定要去,说你李鸿章不许为他开脱,出了问题还是要拿你们父子两个是问。李经方不去也得去,最后就在日舰上匆匆画押交割了事。

李鸿章本人将《马关条约》视为自己的奇耻大辱,发誓不再踏入日本国土。日后,他游历欧美,回国途经日本换船,也执意不肯登岸。最后随行将在两船之间架起木板,他宁可踩着木板换船。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