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出访欧美缘何受到“高规格接待”

作者: 暂无 日期:2012.02.10 点击数:30
包头晚报

【报纸名称】包头晚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2.02.10

【版次】第24版(钩沉)

【入库时间】20120420

【全文】

李鸿章与俾斯麦

1896年3月,中国晚清北洋大臣李鸿章出访欧美八国———几乎到处受到了国家元首级别的接待,有的国家还把他译为“中国副国王”,高接远迎,鸣放19响礼炮“厚待”。

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总不免有一点疑惑:就当时的历史背景而言,中国刚在亚洲海战吃了败仗,惨败于昔日邻国小弟日本之手,“国际地位”并不处于上升趋势,而是继续下滑。为何欧美列强反倒“厚待”这个垂死的老大帝国大员呢 “厚待”的真相到底怎样

细阅历史记录可知,李鸿章此行的主要使命是“联俄抗日”,出席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礼,顺访其他欧美七国。但是在第一站俄国,主要接待李鸿章的官员是谁呢 不是总理大臣,也不是外交大臣,而是财政大臣维特。

之后,李鸿章又辗转德国。谁主要接待他呢 汉堡商会。

随后的六国情况也大致如此,虽然各国元首也出席了欢迎宴会,但大多是礼节性的,所以主要接待人员,不是财政官员,就是商会人士。 

李鸿章访德,邀请他、主接待他的都是汉堡商会,并没有受到德国大员的全程陪同。至于与“铁血首相”俾斯麦的会面,那是李鸿章向德国君主主动提出来的请求。李鸿章的这个“不情之请”,还颇令德国国君踌躇一番。

李鸿章对欧美八国———俄国、德国、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美国和英属加拿大进行了为期190天的访问,虽然,李鸿章带着“以夷制夷”的政治外交任务,但各国把李鸿章来访大都看做“经贸之旅”。

称霸欧洲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对李鸿章也不是那么重视,李鸿章主动求见俾斯麦,俾斯麦只给了李鸿章十几分钟的会面时间,当着这位铁血宰相的面,李鸿章主动套近乎,自比“东方俾斯麦”。俾斯麦反唇相讥:没人说我是“欧洲李鸿章”。在回答完三个问题后,他觉得礼节已到,就转过头与德国驻清国大使聊了起来,把李鸿章晾在一边。有趣的是,李鸿章和俾斯麦之会是某些中国史作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而那些“热脸贴到冷屁股”的细节,却很少被提到。

俾斯麦不太尊重李鸿章是有理由的,早在甲午战争之前,俾斯麦就进行过精准预言:“中国和日本的竞争,日本必胜,中国必败。”后来中日两国历史发展的事实,竟然惊人地按照他预测的轨迹演变发展。而“预言家”俾斯麦的判断依据是:“日本到欧洲来的人,讨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回国做根本的改造;而中国人到欧洲来的,只问某厂的船炮造得如何、价值如何”。而且更为糟糕的是,即使把这些东西“买了回去,也就算了”。

铁血宰相之锐利与荣耀,岂是裱糊匠能比一二

李鸿章访德,没有得到德国政府的青睐,但却受到德国商界的隆重欢迎。李鸿章曾是德国军火器械的第一主顾,德国商界盼望通过他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因而,洽谈商会、参观工厂、处处宴请、殷勤款待。

1901年,英国作家立德夫人在《穿蓝长袍的国度》一书写道:“人们说,中国人不关心别的,只关心钱;中国人不讨论别的,只讨论钱。这能解释一切吗 到现在为止,我还无法看出,除了钱之外,欧洲人还想从中国那里得到些什么 ”

立德夫人的这句话,可以为李鸿章访外受到高规格接待加上注脚,自从1840年中国被世界敞开了“市场”,中国的银两便成为外国猎取的唯一目标。但是这到底该怪谁呢,除了钱,西方还能从一个“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精神病夫”那里,获得物质以外的什么收获呢

尽管李鸿章的外交使命,通过其访俄时与俄国签订的《中俄密约》表面实现,但事实证明,这只不过是清政府的又一次“赔本赚吆喝”之旅。

清廷以自损中国主权讨好沙俄,但一向只重利益不讲信义的沙俄到底还是耍了中国。就在密约签订一年多之后,德、俄相互勾结、狼狈为奸,先后在中国租借了胶州湾、旅顺、大连,建立了势力范围,其他西方列强也紧随其后,把中国拖到了被瓜分的边缘。

为赶一狼,招来狮群。李鸿章此“联俄抗日”之旅,也被历史定义为“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导火索之一”。在当时的国际舞台,再次成为“世界笑谈”。(凤凰)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