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李鸿章登上《泰晤士报》

作者: 暂无 日期:2014.04.05 点击数:10
齐鲁晚报

【报纸名称】齐鲁晚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4.04.05

【版次】第B06版:青未了·书坊

【入库时间】20140420

【全文】

《帝国的回忆:<泰晤士报>晚清改革观察记》 《泰晤士报》著 重庆出版社 2014年4月出版

【书摘】

1901

在正统的历史课本中,李鸿章一直都被人当作为卖国贼,但在洋务运动中,他却是主张学习西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典范,先后主持北洋水师、江南制造总局,兴办实业、开矿修路、建设海防。近代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近代工业和企业、军事在中国的发展,李鸿章都有很大的功劳。

所以,有人为李鸿章鸣不平,认为他是近代工商业、教育和军事发展的开创者。签订卖国条约时,为尽量减少赔款,他苦力相争,后几近声泪哀求,其情其景,令人感慨。他不敢公然反对满清宫廷的投降行为,其卖国属于封建礼教思想下的“愚忠”所致。然而,在《帝国的回忆:<泰晤士报>晚清改革观察记》一书披露,1901年11月8日英国《泰晤士报》刊登了长篇综述《李鸿章》,文章中我们这位李鸿章大人,却并非是一位委曲求全、忍辱负重、将国家利益置于首位的名臣,而是在当时西方列强、满清顽固派、变法维新派、革命党之间闪转腾挪、进退自如的一名官僚,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刺破泡沫

虽然具备现代文明的精神,但李鸿章却并不是一个具有真正同情心的人,可是,他够聪明,也够实际,能够认识到现代文明所能实际体现出的价值。他是第一个意识到要将电报技术用于管理和商业用途的清国人,他也雷厉风行地除掉了地方上以古代风水来抵抗“野蛮”创新的反对势力。他购置了铁甲舰、来福枪,并且雇用了为数不多的欧洲教官,然后将他那些酬劳低下、吃不饱穿不暖的苦力们转变成了军人和水手。他开创了国有贸易公司,甚至还开始开发国家的矿产资源。若以欧洲标准来衡量,他是一个无知者;但是他富于机智,对一切新奇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在和各种类型、各种条件的欧洲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他对许多事物都有了一知半解的了解。

李鸿章对于事物的本质有着精明的判断能力,他的如簧巧舌和万能大脑,使他能够以奇异而准确的直觉,让那些带着偏见和先入观念的人对自己留下良好的印象,而他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对话方式。正因如此,在天津的那些年里,在许多外国人的眼中,他是一个富有炽热情怀的爱国者,又是一个开明的改革家。虽然他的衙门不过是无赖和腐败的中心;虽然他的军队常常骗取军饷;虽然他船上的战争物资,常常会消失于他衣架上那些贪婪的口袋里;虽然他的大多数“改革”项目,不过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在支撑门面而已。

然而,偿还的时候终于还是来了。他费尽心力地想在最后一刻尽力避开日本对清国的战争,但结果徒劳无功。那是他的短视外交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后果,终究因此而掀翻了自己纸糊的房子。他那“由外国人训练出来的”军队和花了大笔银子买回的铁甲舰,在陆地和海洋上都被杀得落花流水,他那些强大、坚固的堡垒被证明毫无抵抗能力。他那条在名义上承担着守护重任的北方防线,被各个击破,成为六个支离破碎的断裂带。就连帝国的首都,也就是他专责监督的直隶省,也受到了获胜的侵略者们大举进犯的威胁。

最终,恭亲王被重新召回了宫,担任了领班军机大臣和领班总理衙门大臣。而李鸿章在一时之间,被剥夺了所有尊贵荣耀,其后虽然官复原职,却必须蒙受更深、更大的耻辱,他不得不亲自前往日本与胜利者谋求媾和。在那里,他受到一个日本狂热分子的袭击,幸而只是被子弹击穿了脸颊上的肌肉,这件事倒是为他痛苦不堪的旅程涂上了一抹悲情的亮色。他以个人的痛楚从海外换来的尊严,更甚于来自他的祖国,但也只是出于人们对于一个年长的受害者被施以如此卑鄙暴行而产生的同情心。

然而,真正让李鸿章在那样一个试探性的、忙于周旋的环境中心情重归平静的,还是在他离开清国之前俄国公使向他透露的消息。俄国承诺,不会允许日本所企图的领土割让被真正付诸实施。在这一承诺的保证下,他至少可以以较为平静的心,在割让辽东半岛的文件上签字了。因为他知道,不过多久,那块土地就会借着沙皇政府的干预而重回清国人的手中。事实上,当他在《马关条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时,可能根本找不到原因来质疑沙皇的真正动机。

出访欧洲的特使

李鸿章一生中最非凡、从许多方面来看也是最具典型性的一段生涯到来了。尽管他的声望在清国受到了严重影响,但在世界的眼中,他依然还是清国官员中一个引人注目的重要形象。

年轻的沙皇尼古拉二世即将于莫斯科加冕,清国至少可以派遣一位特使前往祝贺,以表达对于俄国强有力干预的感激。俄国的外交使节甚至暗示清国的皇帝,应该由一位皇族成员来担当此任。但是,清国出于自己的骄傲意识,还是将外交使团的出访视为某种受辱的行为,让皇帝的任何一位同族成员遭受这样的待遇,都将是一个令人无法容忍的主张。另一方面,李鸿章已经被闲置在家里了,出去和一群“野蛮人”周旋,并不会让他失去更多。而从俄国人的角度来看,和一个既能谈交易,又可以增添庆典独特性的人来这样一场约定,自己当然具备着明显的优势。因此,当李鸿章被总理衙门推出去作为某种权宜人选时,俄国公使立刻就接到了来自本国的指示,并且欣然表示接受。

手持着要向欧洲皇宫递交的国书,李鸿章开始了他的旅程。他在各处都受到了在一般情况下只有皇家才会享受到的礼遇。而俄国的那场等待着他的盛宴,甚至超越了华丽、盛大的加冕典礼本身,尤其是当他以此和自己从日本天皇的特使、最近那场清日战事中的英雄山县有朋元帅那里所遭遇的冷遇相对比时,更是百感交集。

在德国,德国的皇帝以在柏林所能召集起来的最豪华的军事盛典欢迎他。老大臣欢迎他造访腓特烈斯鲁厄,而在埃森的克虏伯火药工厂里,当着他本人的面,他的雕像被揭幕了。对他来说,这无疑是所收到的最有价值的礼物。

非常相似的另一轮款待、评论和盛大的公众集会同样在巴黎等待着他。虽然皇家和政府的圈子都表现得较为保守、克制,但热情的民众欢迎他到来的喝彩声却仍旧不绝于耳。宴会一个接着一个,人们把他当做改革、进步的朋友,俨然是来自天朝的一颗明亮之星。他张狂的好奇心被称誉为机智,而他以自己的名义所作的发言,其实不过是一些陈词滥调的巧妙包装,却被当做东方哲学家的智慧精髓。这真的是将一个辉煌的行骗生涯神圣化了。

回到清国

这个让欧洲人在其面前叩头行礼,且按其个人意志摆出一副独掌清国大权姿态的人,必须要以沉重的代价,买赎自己踏入清国首都大门的许可。为了能够重新走上紫禁城的草地,他只有让自己的皇帝主子忍下赔款的耻辱,而自己也必须接受“京报”上的那些公开谴责。

他徒劳地在皇太后身上花了大笔银子,想要重新坐回北洋总督的席位。但她的影响力已不如从前,而年轻的皇帝也在努力抗争,想摆脱她的控制,甚至在首都,有一个意识到改革必要性的派别也正在成长着,他们的目标即使不是为了“变法”,也是为了类似的事情。李鸿章必须强迫自己接受总理衙门中的一个席位,而他的政敌们也无疑都在想象着,是否能在利用他的商业能力和外交经验的同时,也能够约束、抑制住他。

在总理衙门中,在对于俄国的观点与主张上,他从一开始就表现出自己是一贯热心的阐释者;也正是通过他,俄国公使馆能够持续地、充分地得到在外务部的会议上讨论通过的内情,无论是在其他列强的代表们召开的会议上,还是在内部秘密磋商中,均是如此。在“满洲里铁路协定”的制定中,在俄华银行的创立上,在拒绝英国政府的贷款时,在大连湾和旅顺港的割让过程中,李鸿章一直是俄国代表的左右手。

李鸿章的同僚中,也不乏鼓起勇气者公开指责他被俄国所收买。于是,他从总理衙门中被罢黜,但和一般预期相反的是,俄国对于这位政治人物的落马所表现出的同情,仅仅限于敷衍了事的慰问性来访。然而,李鸿章还是一直保有着皇太后对他的信任。身为政治人物,他在皇亲贵胄中并不受欢迎,而皇太后为了满足自己的野心,又不能忽视来自这些皇亲贵胄的支持。

1898年9月,宫廷政变发生,皇太后在族人的帮助下,再一次使年轻皇帝处于长期监控之中,并且迫使改革派星散四方。李鸿章并没有官复原职,而是突然间被送到山东去挖沟开渠。但他的轿子还是能够穿过皇太后的宫殿而行,这仿佛在传递着某种信号,那就是皇太后依然青睐她的老知己和同谋者。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