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报往事:李鸿章马关遭暗算

作者: 暂无 日期:2013.07.20 点击数:70
重庆时报

【报纸名称】重庆时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3.07.20

【版次】第15版:上游万向周刊·深度

【入库时间】20130830

【全文】

(上接14版)“电报实为防务所必需”

1

“自俄之役,始设电线”,前一句说的是1876年左宗棠到新疆,平定阿古柏之乱,后一句指的是电报。

电报在当时的伟大意义,可与现今的互联网相比。

1865年,英国私自架设了21公里的电报线,这是中国最早的电报线;1871年英、俄、丹麦私自从香港和日本长崎接入上海。

当时有个法国人威基谒,编了一本《电报新书》,参照《康熙字典》的汉字部首,一字一码,共6899字。汉字有了电报码,解决了技术问题。

但清朝睡着了的人,竭力反对电报。洋人多次要求,清廷不同意,也不许私自拉电线。同治六年(1867年)九月十五日“总理衙门条说”,说到了铜线、铁路(《筹办夷务始末选辑》):

“此二事,俄使创论于前,英法美接踵于后,哓哓再四,不办不休。”他们只知道快,方便做生意。英人在上海私设电线,总理衙门和他们讲道理,可是讲不通:

我们说“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他们“悍然不顾”;

我们说“占我民间生计,势必群起相抗,从愤难当,设或勉强造成,被民间拆毁,官不能治其罪,亦不能责令赔偿”,他们却说可以自己派人看守。

当时反对者甚多。福州将军英桂这年十一月奏陈理由:“各国地旷人稀,可以开设;中国人稠地密,势有难行”;铺设电线,拆田地房屋,可以估价,坟墓可以估价吗?

2

洋务派一号人物是恭亲王奕,道光皇帝第六个儿子,人称鬼子六;二号人物当数李鸿章。

李鸿章是个看到新鲜的东西就想要的人。

《清史稿·李鸿章传》说:“独究讨外国政学、法制、兵备、财用、工商、艺业。闻欧美出一新器,必百方营购以备不虞。”

电报事关国家战略。他在同治十三年(1874 年)写的《筹议海防折》中说:

“今则……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所以用老办法,没效果了。

在《与赫总税问答》中,他还说到电报能稳定经济:“由于电报信息太快,各处价值涨跌,人人皆知,不能囤积居奇。”

更重要的是军事价值。他1880年在上疏中举例说,曾纪泽出使俄国,拍电报到上海,只要一天,这封电报从上海随轮船到达北京,却要六七天。他总结道:

“是上海至京仅二千数百里,较之俄国至上海数万里,消息反迟十倍。倘遇用兵之际,彼等外国军信速于中国,利害已判若径庭。且其铁甲兵船,在海洋日行千余里,势必声东击西,莫可测度,全赖军报神速,相机调援,是电报实为防务所必需。”

只要十数万两银子,一年半就可建立电报网,收回成本也容易。他说。

郑观应商人出身,见闻广博,他在《盛世危言》中也说到军事作用:“普法之战,普人于大军所到之区遍设电线而尽毁法人之电线,法京声息不通,遂以败法。所谓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者,非电报不足以当之矣。”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中的《亚洲半属欧人》说:“欧洲大小诸邦,在今日几势均力敌。何则?水则同有轮舶也,陆则同有火车也,铁甲则坚捷同也,战士则勇猛同也,枪炮则命中及远同也,传递消息则电报神速同也……亚洲之局不甚可危哉?”

中国不是没有醒着的人,而是要搬动睡着的人,太难。

3

李鸿章成为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之后,大权在手,就开始搞电报了。

《清史稿·交通志》说:“光绪五年(1879年),直隶总督李鸿章始于大沽、北塘海口炮台设线达天津。”

中国自设的电报线,哪一条是第一,学界有不同看法。

有的说,最早是1877年8月,福建巡抚丁日昌在李鸿章支持下,在台湾搞95华里的电报线。有的说,最早是1877年6月底李鸿章搞的从天津制造局通到他的衙门的一条短线。

有人考证,史载从上海到天津的海衙线,李鸿章1877年6月15日在上海试拍电报,这事儿不确,因为这天他在天津。

著名实业家盛宣怀,是首任电报总局总办。

轻易送掉的密码

1

李鸿章的旅馆可以看到大海。当地渔业组合,送给他一个大鱼缸,里面养着70多条活鱼。有一天鱼缸玻璃破碎,室内全是水,水中都是鱼,一只章鱼飞到庭院,以八只脚在石头上奇怪地行走。当夜换了新鱼缸。

他中枪受伤后,经常下床看海观鱼。他只能看看海看看鱼了,因为这场谈判,日本人操必胜之算。

不只是中国当时战败。他发回国内的电报,以及国内发回的电报,全给日本人掌握了。

当时他打回国内的电报,日本报纸载有费用:

“李鸿章一行在日期间所用电报费高达15000日圆,曾两次向马关邮电局预先支付电信费用,第一次9000圆,第二次6000圆。”

日本梅崎大梦《杂录春帆楼》中说,前一年6月,外务省就破译了清朝电报的密码。

这些电报,就是李鸿章向国内的请示、汇报以及得到的指示、对策,本来是绝密的,但在日本人眼里,一点点秘密都没有。

2

破译密码的,是中田敬义和佐藤爱麿。

中田敬义是这次谈判中的日方翻译,他曾留学北京,中文学得很溜,曾将日本版的《伊索寓言》译成中文。

佐藤爱麿在东奥义塾就读,是送到美国印第安那留学的五人之一,这时是外务省电信课课长。他后来官至驻美大使。

天津历史学者吕万和在一篇文章中,译引了日本历史学家山边健太郎《资料解说与增补》中,中田敬义的一篇口述,故事是这样的:

1886年,中国水兵访问长崎,发生骚乱事件,当时有个人叫吴大五郎,截获过中国的电报。中国电报明码字典,日本外务省本来就有。

1894年6月22日,外相陆奥宗光致函中国驻日公使汪凤藻,决不撤军。这封信便是甲午战争史中的“第一次绝交书”,本来是英文起草的,日本外务省官员译成日文,中田敬义译成中文,交给汪凤藻。

第二天,汪凤藻向国内总理衙门发了长篇电文。

这就上当了。

佐藤爱麿认为,这就是昨天给的那封公函。

他们开始研究,终于发现规律,破译了密码。

此后,中国一直没有改密码。

甲午战争前汪凤藻来往密电54通,马关议和期间,李鸿章来往密电22通,全被日本人掌握。

中田说:“甚至在(马关)谈判之时,我方(破译)也运用得非常方便。这件事,言谈之中可能有所流传,文字记录则没有。我想,这类事大概很难公开,是一件知道了也要善自隐瞒的事。”

1933年,这个秘密才在《秘书类纂》第一卷刊布,但立即因涉及机密,禁止出售,直到抗日战争结束后,才为世人所

3

电报当然不是用明码发的,而是有密码。就是约定一个字的号码,增减多少。

这事大家都知道,要保密,就要有密码。

但日本轻而易举地取得了密码。

那时没有无线电报,只有有线电报,所以要将文件译成密码后,交到电报局拍发,各国皆如此。而电报局照例要抄录一份副本。

中田敬义译成了中文,中国图省事,不用再日译汉,也没有重新改写,就直接汉译电报码。

所以汪凤藻的电报发出后,日本人只要从电报局拿到副本,再对照中田的译本,就可以知道字与号的关系,再对照电报汉字明码本,就知道是怎么加密的了。

唾手而得。

李鸿章绝不是不懂保密的人。

他在光绪十年(1884年)就曾指示过:“告将军、督、抚,俟后来往电码,加减二十。”

他以北洋通商大臣的身份,也管密码这等细事。

电报保密的重要,如何保密,著译家钟天纬在1887年就阐述过。

当时盛宣怀出题《轮船电报二事应如何剔弊方能持久策》,钟天纬的答卷,就说到电报四种弊端之一,是容易泄密。

“传达密电,易致泄漏,四弊也。”他说,“近闻勘界星使之在越南也,每发密电至京,无不消息外布,可见密电之不足恃矣……倘军情紧迫,瞬息万变,安保不误事机。欲救其弊,宜另编电码新书,临用时始为订约,或取倒码,或取隔字,均须秘密万分。每用一次即另编一通,不再重用。”

但李鸿章到日本谈判,带去150人,竟没有一个人想起要改一下密码。

那时要是有无线电报,也许安全一些。只是意大利的马可尼和俄罗斯的波波夫,都还在折腾,还差一步。不过日本也会想办法窃听,搞到密件。

4

马关谈判,日本需索无度。李鸿章电报汇报说:“其最要者,一、朝鲜自主,二、奉天南边各地、台湾、澎湖各岛画让与日本,三、赔兵费库平银三百兆两。”

当时李鸿章将日本的条款电告总理衙门,并说:

“日本不将拟索兵费大加删减,并将拟索奉天南边各地一律删去,和局必不能成。两国惟有苦战到底。以上情节,并祈详密告知三国公使。”

李鸿章认为,赔这么多钱,中国必内外交困,再也无力办善后事宜,而“奉天为满洲腹地,万不能让”。

他是当家人,知道家底。所以谈判谈到2亿赔款,他甚至要求日本延期还钱,出息五厘。伊藤一口拒绝:“这就像向日本借钱,日本没这么多钱。”他又说:“不必贵国出本,但取息耳。”伊藤说:“此办不到!”

这两年有观点说,日本本来索取战争赔款3亿两白银,因为李鸿章遇刺,减为2亿两。

又有观点反驳说,这是密电被破译的“意外作用”,日本看到后,考虑到西方国家的反应,和中国苦战到底的想法,才减了一亿两,收缩了辽东的割让要求。

这不是什么“意外作用”,而是授人以柄。

中国的命门要穴和底线,赤裸裸暴露无遗,日本人知道它能获得的最大利益有多少,到哪一步是中方再不肯让的,一清二楚。谈判主动权掌握得如此彻底,世所罕有。

如此,李鸿章的唇枪舌剑,全是白费,根本没有回击余地,只是一路后退,退到无可再退。对手一边虚应故事,一边暗暗冷笑。

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差不多同时发生,命运却如此不同。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交手——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不只是中国与日本海军力量对比逆转,也是两国命运的转捩点。

中国赔这笔钱,相当于两年半的财政收入,国力由此日弱。日本得到这一大笔赔款,相当于4年的财政收入,后来大多数用于扩军,从此发达。

电报是当时最尖端的科技,李鸿章一力推行,认为是防务必需,有见识,有行动力。但在如此紧要关头,他如此疏忽大意,被如此痛咬一口,痛何如哉。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