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给慈禧、李鸿章“平反”

作者: 明江 日期:2003.05.13 点击数:20
中国商报

【作者】 明江

【报纸名称】中国商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03.05.13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走向共和》描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单是李鸿章和慈禧两个人物形象就已经颠覆了人们的既定思维。$$一位年轻人有一天有些迷惑又有些兴奋地对笔者说,原来李鸿章也挺冤的,慈禧有时简直就是一个普通老太太。$$目前59集的央视大戏《走向共和》正在播出,公布的收视调查显示,“《走向共和》‘正说’历史得到了高学历、年轻、男性观众的欢迎。”有观众表示,单是李鸿章和慈禧两个人物形象已经“颠覆”了人们的既定思维。以前脑海中的“卖国贼”突然变得可以理解甚至是值得同情起来,这一方面让有些观众不太适应,另一方面也成为吸引观众的原因之一。$$清末的历史在教科书上是最让人气短的部分,和康乾盛事的正面形象相比,这段历史悲剧实在并不讨好观众。但央视此次不但在黄金时段播出,而且首次打破了一部电视剧最多播放两遍的先例,将连续三遍播放该剧,并出巨资买下了该剧的VCD、DVD以及海外版权。$$一直以来,观众对央视的评价都是,央视拍别的题材有待商榷,拍历史正剧的功夫还是不错的。《雍正王朝》当年的收视率接近80%,因为《雍正王朝》讲述的康雍乾时期是清朝的中兴时期,观众从中看到的是希望;而《走向共和》截取的是1894年甲午战争到1916年袁世凯复辟遭唾骂而死这段历史,主题比较沉重,也不像《雍正王朝》能使观众对雍正有一个新的看法。因此虽然央视信誓旦旦地表示该片收视率会超过《大宅门》,很多人仍在观望中。$$一位20多岁的观众表示,虽然比较熟悉这段历史,也看过好些影视作品,但印象中的每个历史人物都带有强烈的模式,而《走向共和》里面的人物却比较人性化,是从人的角度来演绎身边的历史,所以这段历史更容易被理解。慈禧和李鸿章并没有被刻画成昏庸无能的卖国贼。试想,如果真如以前的文艺作品所描写的那样,如白痴似的慈禧、李鸿章怎么能统治中国那么多年呢?慈禧、李鸿章被加入了精明、干练的成分,观众觉得这样的人物与他们的历史身份更匹配。以前我们怎么也不明白,慈禧这样的皇族,李鸿章这样的高官为什么会不以卖国为耻,《走向共和》让观众看到了这两个人物对丧权辱国的无奈,让观众更好地理解了这两个悲剧性的人物。虽然不能说《走向共和》就是完全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貌,历史是无法被真正还原的,后人对历史都是这样或那样的假设,只是我们觉得,《走向共和》向我们描绘的这段历史比以前我们熟悉的那段片面的历史更符合逻辑,更容易被理解。$$在目前戏说历史成风的电视剧风潮中,央视有几部大戏被认为是相对的正剧,包括《雍正王朝》、《康熙王朝》、《天下粮仓》等。这些电视剧也的确取得了较高的收视率,不过按专家的说法,《康熙王朝》和《天下粮仓》都不算正说历史,因为跟真实的历史相比较,这些电视剧虚构的成分太多,而且有许多常识性错误。$$央视此次的抽样调查显示:55.3%的观众更喜欢看到原汁原味的历史,不喜欢离谱的“戏说”。尤其是高学历的男性观众,对电视剧平实朴素的纪实手法表示欢迎,希望通过它重温历史,审视历史。当年的调查数据也表明,在《康熙王朝》的观众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18.1%,而在《风流才子纪晓岚》的观众中仅占7.4%。如今人们观看电视剧虽然是以娱乐为主的,但从中渴望获取知识、得到启迪、悟出道理,使自己进入较高欣赏层次的也大有人在。$$对于很多中国观众来说,议论历史人物、悟出古今道理、以史鉴今也是爱好之所在。而这些走红的历史正剧比当代题材的限制要小,不但有基本的历史史实,也有现代人重新解释的人格和个性,加上编剧加编的一些紧张情节,所以更受观众的欢迎。按专家的说法,历史题材电视正是“大众文化对历史的再塑造”。$$一位研究中国电视剧的日本学者认为,中国的本土电视剧正在占领中国的市场,尤其是清宫戏,被创作者拿来作为以史喻今的手段,自然引起了老百姓的兴趣。所以,虽然一直有观众呼吁不要总是围绕大辫子演来演去,但清朝戏有市场却是不争的事实,清史专家杨念群先生也认为:清代距今最近,与现实生活关系十分密切。电视剧从某些方面使清代故事成为现实生活的投影,并为当今一些敏感话题提供了解释的途径。$$此次的《走向共和》与以往类似题材电视剧的最大不同是人物的塑造,尤其是历史上著名的几个反面人物,从性格到本质都有了全新的诠释,这种人性化的诠释无疑也是当今创作的一个趋势。$$比如李鸿章这个人物一直被描绘成一个卖国贼,近年的史学界重新研究了这个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走向共和》中的李鸿章被当时的西方评价为那个时代中国最为出色的外交家,但是弱国无外交,他纵有才能,也只能忍气吞声签下了被后世唾骂的《马关条约》。慈禧永远是“腐朽、保守、阴险、狠毒”的“恶女人”形象,而《走向共和》将慈禧定位于清王朝的一位政治家,不是纯粹出于个人野心而执掌朝政。$$再比如孙中山也并不把他演成神,像袁世凯叛变杀了宋教仁时,孙中山一下接受不了,变得有点歇斯底里,神经质了。他甚至有些自私,跟黄兴决裂时他要求每个人必须按拇指手印,效忠他。还有一场戏,孙中山去见康有为讲述他的理想,康有为不理他,说他是狂士,但还是觉得他有才智,要收他做学生,不想,孙中山白了康有为一眼,哼着广东乐曲就走了。一下就把康有为给震了。$$可以看出,此次的《走向共国》也有很多情节是编剧们的“合理想像”,但创作者表明,这是在研究了大量历史资料基础上的改编,而且用上了大量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但大概是借鉴了《康》剧被观众挑历史错误的教训,《走向共国》干脆顺水推舟,率先推出了“有奖挑错”,不但堵了口舌,还赚了银子。$$此次《走向共和》的片尾曲由宋祖英和徐沛东演唱,说实话,徐沛东作为一名创作者实在应该退回自己的创作队伍中去,徐的片尾曲从演唱到歌词、词曲都比较生硬,破坏了该剧的整体效果。此外虽然重塑的许多人物非常出彩,不可避免地仍有一些陈旧的模式在里面,比如情节缓慢等。将慈禧定位于清王朝的一位政治家无可厚非,但突出有感情的一面的时候表现得太生活化,缺少皇家威严。总的来说,《走向共国》正在力图打破以往影视剧中概念化、程式化的模式,结果如何,有待观众的评定。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