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家教:世家几代不衰靠文化

作者: 暂无 日期:2013.02.22 点击数:30
徐州矿工报

【报纸名称】徐州矿工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3.02.22

【版次】第B2版(生活周刊)

【入库时间】20130430

【全文】

晚清,李鸿章家族对中国政坛的影响,与近现代中国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科技各界的联系,故家旧族中鲜有能与之比者。因为李鸿章,这个家族大红大黑,大起大落,然而在不同时代,李家人有着不同的生存法则。

第一代 李文安:进士及第跻身京官

在安徽合肥繁华的步行街,有一片晚清江淮地区民居建筑,这就是李鸿章故居,人称“李府半条街”。

李鸿章的远祖姓许,明末避乱迁到合肥。李鸿章的八世祖将儿子许祯所过继给好友李心庄,从此改姓李。

李家早年是传统农民。李鸿章祖父李殿华当家时。李殿华是个乡下读书人,科场失意,只得开起私塾教学生和自己的孩子。他立志让四个儿子读书做官。

四子李文安(李鸿章的父亲)读书刻苦,大器晚成:1834年35岁时乡试中举,四年后中进士,跻身京官。李文安使这个中农之家一夜之间“以科甲奋起,遂为庐郡望族”。他让这个家族走出安徽、走向官场、走向京城,是李家前七代人中唯一的一个进士。

李文安与曾国藩恰是“同年”。这是极其微妙又极其重要的关系,同时考中进士就意味着同时做官,有着共同的联系和参照。李文安虽“资性中下”,但万事心中有数,始终把曾国藩拉得挺紧,早早便安排两个儿子李瀚章和李鸿章拜曾国藩为师,尽管那时曾国藩不过是个普通的京官。

第二代:李鸿章:晚清第一重臣

李鸿章家族,前辈权倾朝野后人闯荡世界。李鸿章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代皇帝,集大毁大誉于一身。他天生聪颖,悟性过人,读书了得。相传,一次李文安出联考李鸿章,上联是“风吹马尾千条线”,年仅六岁的李鸿章朗声应对“日照龙鳞万点金”,折射出胸中气象让父亲吃了一惊。他七岁启蒙,八九岁就念完《四书》。他年轻时作的《二十自述》和《入都》诗,万丈豪气,是气冲霄汉的人生宣言。

李鸿章1845年拜在曾国藩门下学习经世致用之学。曾国藩对他“大爱之”,料定他必是济世经国之才。两年后二十四岁的李鸿章考取进士,进入翰林院。1853年,李鸿章在家乡办团练,充当曾国藩幕僚。曾国藩“打掉牙齿和血吞”的精神,对李鸿章的性格影响很大。李鸿章创建淮军,曾国藩从湘军各部调兵,把八营湘军直接拨归李鸿章统领,这是李鸿章淮军的班底。李鸿章是淮军的绝对领导,淮军就是“李家军”。之后,淮军成了李鸿章青云直上的根基。1862年3月李鸿章首批淮军抵达上海,他被任命为署理江苏巡抚,第二年又兼署通商大臣,从此开始了他在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的四十年。

1870年,李鸿章当上了最有实权的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自此,李鸿章在这个位子上一坐25年,掌握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廷所倚重的股肱重臣。淮军陆续被清廷派防各地,成为充当国防军角色的常备军;而以他为领袖的淮系集团,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集团,开始了中国“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迈出中国近代化地第一步。

他显露出与大清国绝大多数官员的不同:对国外的科学技术和国内的经济活动十分感兴趣。李鸿章创造了许多“第一”:第一支完全由洋枪装备的部队;第一支独立的洋炮部队;第一家大型综合军工企业:江南制造局;第一个译书机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第一个语言和工程技术学校:广方言馆;第一次公派留学生:1872年留美幼童;第一家轮船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个近代平等条约:1874年《中秘条约》;第一个电报局:1880年设立于天津的中国电报总局;第一条自建铁路:唐胥铁路;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天津武备学堂;第一支近代远洋海军:北洋海军;第一部海军军制;第一面中国近代国旗;第一家机器棉纺织厂;第一个海军基地……是他推着中国走上了现代化进程的第一步,但这些“第一”遭受重重阻力,有时甚至进两步,退一步。

1874年,李鸿章提出“外须和戎,内须变法”。李鸿章晚年从事外交期间,代表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烟台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甲午战败,李鸿章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代表国耻的《马关条约》一签,“卖国贼”这顶帽子死死地扣在了他的头上。马关谈判期间,李鸿章遭日本浪人行刺,弹中左颊,血流不止,这次颜面尽失的马关之行深深刺激了他,他发誓“终身不履日地”。事后李鸿章对人说,他一生事业,至此扫地无余。

1901年他签订了中国最大的赔款条约《辛丑条约》,《辞海》(1979年版)称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媚外卖国的典型人物”。李鸿章签完《辛丑条约》也搭上了自己的一条性命,大吐血,悲愤病逝。死时“双目犹炯炯不暝”,老泪纵横留遗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内尘氛犹未靖,诸君莫做等闲看。”哀怨沉痛,令人扼腕!

李鸿章曾自比“破屋裱糊匠”,时代危艰,风雨飘摇,他能做的不过是东修西补,挽回不了颓局。

纵观李鸿章一生,伴随着清王朝走过风雨四十载,从鼎盛走向衰落,直至灭亡。康有为称他是“维新之同志”;梁启超称他为近代史上“当时中国第一人”,“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毛泽东说李鸿章“水浅而舟大”,叹息这只大船在晚清的浅水中无法行驶,进退维谷……

一人得势,全家沾光

李鸿章兄妹八人,他排行第二。大哥李翰章官至两广总督,是李鸿章及淮系集团的坚定后援。李翰章学问和官位都比李鸿章差一截,但很有经济头脑,其子有当知州办造纸厂的,有当外交官的,有当知府的等等。

李瀚章的经济细胞源远流长,后代中出了几个办实业的好手。仅说清末民初中国最大的两家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都是他的后代创办的。交通银行第一任总理是他的二儿子李经楚,中国银行第一任总理是他的外孙孙多森。一家人占据了中国两家最大的银行的首把交椅。

老三负气回老家

老三李鹤章不会读书,没有功名,但会打仗,打太平天国立下汗马功劳,可只得了一个小官。他一气之下回老家置房置地,兼营盐业、茶叶和当铺,造起400多间房的李家楼,五进豪宅,安徽四乡八县都有他的仓房和典当。他在家乡做了不少好事,办学、建庙、重修府志等。他的二儿子李经羲官至云贵总督兼云南巡抚,民国后还当了几天国务总理。

老四老五闷声发财

据说李家真正发财的是老四李蕴章和老五李凤章,他们虽不涉足“党政军”,但却捞到了不少的好处。

老四李蕴章因为有眼疾,基本上是在安庆全力以赴置办家业,是安庆的大财主。此人眼虽不明,心却雪亮。他能两只手同时打算盘,造房子,只要绕着地基走一圈,就能算出需要多少材料,多少工时。他先开盐号,又开当铺、钱庄,还有房地产。他买下太平天国的英王府,也就是曾国藩收复安庆后的两江总督衙门,还买了全城的几十处房子,家业之大,李鸿章也望尘莫及。

老五李凤章对政治和军事没有兴趣,全部精力做买卖,据说拥有大半个芜湖,在李氏兄弟中是首富。

第三、四代:盘根错节豪门姻亲网

李鸿章共有两任正室夫人。1845年,与周氏联姻。周氏去世后娶安徽太湖著名书香之家的千金赵小莲。赵小莲的祖父是嘉庆元年的状元赵文楷。自赵文楷起,赵氏祖孙四代进士。原政协副主席赵朴初也出身在这个家族,是赵小莲的侄重孙。

李家骨子里是个念旧家庭。李家起家、打仗靠的是淮军,婚嫁最相信的也是淮军。四川总督刘秉璋被李鸿章委任统领淮军主力部队。刘李两家竟通了七门姻亲。李家还攀了很多皇亲国戚。如大哥李翰章的十个女儿尽嫁豪门大户,有嫁光绪帝师孙家鼐的侄子孙传樾,有嫁光绪帝师孙诒经的儿子孙宝?,有嫁曾国藩的最小的外孙……曾国藩的长子,盛宣怀的长子,段祺瑞的外孙女,江南首富刘镛的曾孙,光绪帝皇妃的堂侄女……都和李家成了亲戚。

然而,李鸿章去世后,时局变动,李氏家族四分五裂。他们大都背负骂名,开始自力更生。有的利用分得的家产,秉承好学上进家风,开拓天地;也有子嗣,吸食大烟下场悲惨。

张爱玲是李鸿章重外孙女

在婚姻问题上,李鸿章的女儿菊耦名声颇为响亮。年近四旬的罪臣张佩纶是同治年间进士,晚清有名的大炮筒子,结过两次婚。李鸿章爱他之才,将最心爱的女儿嫁给他。菊耦的孙女便是现代著名小说家张爱玲。

张爱玲小说中许多破落贵族、遗老遗少就是以李氏旧家庭人物为原型。张爱玲之书激怒了李家许多老人,他们认为张爱玲的书并不符合事实!张爱玲小说中省略了李家后人在家族败落后的奋斗和崛起。

第五代:败落后的奋斗和崛起

李家今天已经发展成一个庞大而兴旺的中国超级大宅门。真正李鸿章一族的后人,基本都在国外,国内大多是李鸿章兄弟的后裔。

李鸿章故居陈列馆馆长程红总结:“李鸿章和他兄弟的下一代还能沾到祖宗的光,当官,办外交的不少,第三代也基本上可以享受到祖先的遗产,有人经商,有人出国,到了第四、第五代,从政的就寥寥无几了,因为出身问题是个大障碍,他们得靠学习,自己打拼改变命运,倒是密集地出了许多专业性人才。”

“家”字辈三兄弟都是亿万富翁

目前家族中最有实力的是李家老六房“家”字辈三兄弟李家昶、李家景和李家曙。他们是李昭庆的第四代孙,现居海外,都是亿万富翁,且深居简出,被称为李家“三艘航空母舰”。

李家昶和李家景兄弟,年纪轻轻便到香港,带着几十美金,经过十数年的努力,成为香港著名的实业家。李家昶兄弟还曾一起闯荡非洲,旗下企业有环球钢铁厂、环球搪瓷厂、西茂钢铁厂等。李家曙从香港到新加坡,从银行业、纺织业到矿业,甚至还在马来西亚的原始森林里开过钨铁矿,硬是闯出一片天地。

第六代:继往开来的“道”字辈

李家族谱从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开始,八代人辈分是“文、章、经、国;家、道、永、昌。”“道”字辈,是一长串卓有贡献的专家名录:高级工程师,桥梁专家,著名医生……他们背负过沉重历史包袱,在“文革”中受过迫害,但都在苦难磨砺中站起来了。

以李道增为例,他成为梁启超的后人梁思成的门下高足,续上了梁启超与李鸿章的缘分。李道增是李家三房李鹤章的第五代孙,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如今李家后代中学术地位最高的一位。

李道增的父亲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母亲就读于上海中西女中。在这个“半新不旧,不中不洋”的家庭熏陶下,他从小就接受着中西两种文化教育。“父亲受礼教的影响,从小就教育我们要守法;家教很严,非常重视小孩的教育,要懂礼貌,懂得做人,每学期成绩单都要给家长看。”李道增说,“父亲很重视中文的教育,要我们写大字、练小楷。”

李道增英文功底很扎实,他六七岁起开始学习英文,上中学时就开始看英文参考书。在我国最早与西方在建筑领域内交流时,他成了不可或缺的人才。在李道增看来,这一切也与家族的传承有关。“李鸿章开展洋务运动,那么早就开始接触西方,引进了很多西方的科技和理念,他也把西方的教育带到了家中。我父亲英文和国学就非常好,是他教育了我。”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