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本姓许,有祠为证

作者: 暂无 日期:2011.07.11 点击数:30
新安晚报

【报纸名称】新安晚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1.07.11

【版次】第A35版(合肥·地理)

【入库时间】

【全文】

老合肥的坊间有这样的说法:“李许本一家,百世不通婚”。这是由于老合肥的很多李姓人和许姓人是同宗。晚清重臣李鸿章的祖上就不姓李,而姓许。

今天,若说到合肥关于李鸿章的一些古迹,大家比较熟悉的是李府、李鸿章享堂等,但很少有人知道,在瑶海区磨店乡的一个小村子里,藏着一处李鸿章及其兄弟修建的祠堂——报恩祠,这座祠堂是目前合肥规格最高的祠堂。虽几经浩劫,但保存还比较完整。为何这座祠堂要建在这座小村庄里呢?这还得从李许两家的渊源说起。

磨店乡许庙村内的这座报恩祠,记录了李鸿章的家世渊源。

合肥规格最高的祠堂

瑶海区磨店乡有一个小村庄叫许漕坊,紧邻着许漕坊村的是李岗村和许庙村(编者注:许庙和许漕坊原为一个村庄)。

记者近日来到许庙村时,几个工人正在一座古旧的老建筑门前敲敲打打、修修补补。走近这座老建筑,记者发现,这座老建筑虽然破败,但青砖灰瓦的老房子门前竖着雕饰精美的石鼓,木梁雕饰考究。走进去细看,老房子的一些木梁上还雕着牡丹富贵、狮子倒挂、二十四孝图等,雕工非常考究。

村里一位许姓老人告诉记者:“以前这里是一所很有名的小学,叫光华小学。我也在这里上过学,当时教室里的东西可好看了,不过有些东西在文革的时候给破坏了,还有一些非常粗的木梁,被一些老师和校长拿回家打橱柜去了。”

在这栋老建筑的门口写着,肥东县文物保护单位:报恩祠(编者注:经过区划调整,目前这里已属于瑶海区)。正在这里干活的工人许胜高告诉记者,这些天他们在修补这座建筑时发现,这个祠堂最高处的木梁上,刻着许多字,不过已被人用墨水涂抹过,只有站在上面才能看得到,从下面难以分辨出来。记者随后用相机将这个木梁照下来,经放大后仔细辨认,能看到“兵部尚书、太子太傅”、“李鸿章、李鹤章”等字样。

肥东县文物管理所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座祠堂是李鸿章和其兄弟修建的,目的是为了报答许姓之恩,李鸿章曾亲笔书写并命名为“报恩祠”。据其介绍,该祠堂原为三进七开间,现仍存两进七开间。据介绍,清代对于修建祠堂规格有严格规定,一般都是三开间或五开间,总督和尚书才有资格修建七开间,九开间的只有封了王的才可以修建。清朝时期,合肥地区有资格修建七开间祠堂的也只有李鸿章,而直到目前,合肥其他地方还没听说发现七开间的古祠堂。

为保祠堂,许姓人用墨水抹去了“敏感”词汇。

李许为何本是一家人

李鸿章为何要报答许姓之恩?说到这事,我们先从一个合肥坊间口口相传的故事说起。

刚才我们说许漕坊村和李岗村是两个紧邻的村落。据许漕坊村的老人介绍,许姓人以酿酒为生,而李姓人是做豆腐的。许姓和李姓有两家人非常要好,两人经常一道赶集,一个卖酒一个卖豆腐,下了集市后,两人常常坐在一起就着豆腐喝酒。由于李家经济富裕,每次请许家来家里吃饭时,就用四个元宝垫桌子;而许家回请李家时,由于家中贫寒,无力用金银垫桌子,便让四个儿子抬着桌子,另两个儿子端菜。

李姓人见此情景不禁哭着说:“我有钱又有何用,又无子嗣继承。”许姓人则大方地表示:“我们关系这么好,我的儿子便是你的儿子。”于是,将端菜的一个儿子过继给李家。这个儿子名为慎所,而他的第八代子嗣便是李鸿章。

此事虽为传说,但是李慎所确实是由许家过继给李家的。在现在淮河路李鸿章家族故居里,收藏一本“李氏宗谱”,在这本民国十四年编撰的“李氏宗谱”卷六中,对于其祖先李慎所过继一事给予了记录:“慎所系同县许光照公次子过继。”另外,在另一本李氏支谱——合肥李文安(李鸿章父亲)支谱简史上,对于这段历史给予了更加详细的说明:李鸿章的八世祖许光照,字银溪,又字迎溪,与同庄的李心庄既是姻亲,又是好友。心庄无子,请求收养迎溪次子稹所(编者注:因避清帝世宗“胤祯”讳后改名“慎所”)为嗣,迎溪慨然允诺,稹所遂改袭李姓。

而许漕坊村的村民告诉记者,在《许氏总谱》上,序是由李鸿章写的,在序上就写着“百世不通婚”的规矩,这也是“李许本一家,百世不通婚”说法的由来。

报恩祠内精美的木雕。

李鸿章曾想改回许姓

慎所过继给李家后,他侍奉李心庄夫妇至孝,后生有四子。之后,李氏家族人丁逐渐兴旺,支派增多。

不过,虽然姓李,但李鸿章先世一般都兼祧(编者注:一个男子兼做两房或两家的继承人)李、许两姓。到了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的时候,因为其参加科举考试,不能以双姓报考,才舍许从李。1823年,李鸿章出生在合肥东乡,也就是今天磨店乡群治村。随着李文安中举,之后李鸿章又大红大紫,李姓家族开始了飞黄腾达。

随着李鸿章的发达,在李鸿章出生地现在的群治村,建起了“李氏宗祠”。而在现在的许庙村,为了报答许姓祖先,1876年,李鸿章及兄弟们出钱修建了“报恩祠”。

据退休的群治小学校长许高海介绍,当时“报恩祠”的寝堂正中还高挂着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及曾国藩等人御赐、题写的匾额。正中是“庆祝永昌”,两边分别是“木本水源”、“升平人瑞”等。

许高海说,许、李两姓村民还有这样的传说:有一次,慈禧了解到李鸿章的母亲也姓李,觉得非常奇怪,询问李鸿章为何父母皆姓李?同姓结婚,这可不为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接受。李鸿章告知慈禧,自己本姓许。

据说自此之后,李鸿章曾一度想把自己的姓改为许,但是由于李鸿章名声在外,许多许姓在李鸿章出名后皆改为李姓,使得姓李的人口增加了许多。考虑恢复“许”姓会造成更大的混乱,李鸿章才作罢。

报恩祠内的陈设已破旧不堪。

风雨飘摇中的报恩祠

新中国成立后,“李氏宗祠”被作为仓库,“报恩祠”则被改成光华小学。

据许高海介绍,1976年,因为要建大礼堂,“李氏宗祠”遭到被拆除的命运。而“报恩祠”因被改建为小学,才得以在历次运动中幸存下来。前文提到,屋顶的梁上写着的建造年代以及李鸿章等人的名字,被人用黑墨水涂抹上去,实际上这是当地村民故意做的。据介绍,为了保护祠堂不被拆除,当地村民特地用墨水将这些“敏感”的名字一一抹去。

可惜的是,这样高规格的祠堂,现在已经破败不堪。据许庙村村民介绍,下雨的时候,整个祠堂内都是水,积水从墙壁向四周满溢。目前,一些许姓人凑了点钱,让村里的一些工人在维修。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他们的维修也只是最基本的加固。

“曾经让文物专家来鉴定过,说整体维修的估价在350万元左右,现在一共才凑了几万元,这些工人的维修实际上也只是暂时保持房屋不倒。”许高海无奈地说。

张莉莉 本报记者 周晔/文 陈群/图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