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走向共和》为什么拔高了李鸿章

作者: 木弓 日期:2003.05.10 点击数:90
文艺报

【作者】 木弓

【报纸名称】文艺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03.05.10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历史题材的电视 剧《走向共和》是一部 好戏,但现在正在承 受拔高美化慈禧、李 鸿章、袁世凯等近代 史人物的指责。我看 最近报端批评颇多。 有的认为不符合历史 事实;有的认为创作者过于急 功近利,用现在人的现实需要 去套古人;有的甚至认为是为这几个声名狼藉的历 史人物翻案。我虽然没把问题看得么严重,但我以 为,现在的历史剧创作自我感觉过于良好。几部历 史剧获得点成功,胆子就大了,什么都敢玩。$$ 其实,我以为,这几个引起争议的近代史人物 写得并不错。没有这几个人在性格上挺立起来,这 部电视剧真的就没什么看头。既使这样,我仍然持 批评的态度──电视剧是一种大众化通俗性的媒体,不能拿来做如此深刻学术性探索。慈 禧太后、李鸿章、袁世凯等人在我们法定的历史教科书基本上已盖棺定论。而现在在一个 大众性媒体中突然出现与之相悖的形象,从历史的罪人突然变成为国为民忍辱负重的时 代英雄,跨度太大,观众是很难一下子接受的,更不用说,这种人物思想基调的大调整其历 史观政治观是否正确。我记得播《太平天国》那时,历史学界和观众就曾经很尖锐地提出类 似批评,说《太平天国》对中国农民起义运动的历史评价有问题,但并没有引起重视。大概 是钱挣多了,玩昏头 了。$$ 据我所知,对于 这几个近代史人物 功过的评价,历史 学家们也存在着各 种各样的看法和争 议。这几年也出现 了比较“新锐”的 学术意见,强调了 洋务运动对中国走 向世界的重要性, 而试图调整以往一 些定论。自然,对李鸿章等人的评价也会出现新的看 法。不管这些意见正确与否,都只在学术探讨范围内进 行的,并没有形成能够向大众普及的理论共识。一般的 人也并不很了解历史学的研究状况。电视剧《走向共和》 对这些人物基调的把握也不是空穴来风、胡思乱想,也 具有相当的学术研究依据的。只不过在学术上他们显然 倾向更具挑战性更具探索性的观点。不幸的是,这些观 点还没完全成熟到可以无保留地向普通观众普及写入 教科书的程度,或者说多数观众在文化接受上还没准备 好。$$ 当然,艺术探索与学术研究毕竟不一样。历史剧探 索要有学术背景,更要尊重艺术规律。《走向共和》 更多地从人物性格、文化品格、内心世界等角度去塑 造形象,揭示历史人 物性格的内在矛盾与 冲突,从而反映出一 个时代的斗争风云与 精神风貌。在相当多 情况下,艺术探索提 出的问题也是很有学 术价值的,也会对学 术研究起推动作用。不 过,我们必须建立起这样的意识:不管这种探索多么重 要,不管看上去多么正确,甚至多么可能接近史实,都不 能过于信任──这只是符合艺术逻辑上的真实,即艺术 真实而己。说实话,一般的观众在看这么一本正经像模 像样宏大叙事的历史剧,是分不清艺术真实与历史真 实之间的区别的,总会不知不觉地当作历史重现。而 我们的创作在相当多的情况下,也希望二者混淆起来, 达到乱真来吸引观众。因此,我们不能向电视观众灌 输过多学术性探索性的观点,更不能用探索性过强在 理论上并不成熟的观点误导观众。从这个意义上说, 我主张历史剧的思想艺术探索要有一定的限制,不能 无所禁忌。在电视媒体上,观念保守一点并非坏事。$$ 我以为,观众说《走向共和》拔高美化了李鸿章 等人的批评也许冤枉了创作者,但很朴素地反映出观 众对这段历史的基本认识,仍然没有动摇。在这种情 况下,我们的文艺工作者要奉献艺术创新的成果,应 选择好媒体。这种深度探索,在小说里会理想一些。 放到电视剧里,确实很不伦不类。好东西放错了地方, 也就成不了好东西。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