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马关遭日本愤青枪击

作者: 暂无 日期:2012.10.08 点击数:40
侨报

【报纸名称】侨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2.10.08

【版次】第D03版:古今轶闻

【入库时间】20121030

【全文】

晚年李鸿章。资料图片

1895年4月,一艘轮船从天津塘沽港开出,目的地是日本的马关,船上搭乘的是以李鸿章为首席谈判代表的和谈代表团。这时,中日战争已近尾声,大连、旅顺相继陷落,威海卫的北洋水师最后几艘军舰也被迫投降。战局已经无法支撑,这次赴日与其说是去和谈,不如说是去投降。

三眼花翎失而复得 受命赴马关谈判

1885年,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曾率政府要员一行,亲赴津门,求教自强维新良策,傲慢的李鸿章高居上座,指点江山,但是他小看了日本,小看了伊藤博文。

在伊藤等维新官员率领下,整个日本以全盘西化方针埋头改革,上下同力,局面一新。当慈禧为自己的60大寿挪用海军经费时,日本的天皇正拿出自己的私房钱,购置那艘北洋水师订购而无钱付款不得不放弃的吉野号战舰。所以,甲午年因朝鲜冲突,清朝向日本宣战,并不了解近20余年变化后的新日本,甚至号称“东方第一人”的李鸿章,虽然有所觉察,但也没有深刻认识到东邻一个小岛国的放肆挑战,最后竟会给中国和他本人带来如此灾难。

由于战局的失利,李鸿章被拔去三眼花翎,褫去了黄马褂。但几天后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回到北京,将日本人不接待他而提名李鸿章前去的意思说出后,朝廷如抓到一根救命稻草,又还回了刚被拔去的三眼花翎和黄马褂,责成李鸿章亲赴日本。

马关也称下关,在日本本州岛的最南端,春帆楼位于此地一座小山丘上,这个木制小楼并不大,原来是个医生的诊所,后改为家庭宾馆。伊藤博文就是马关所属的山口县人,春帆楼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他常站在窗前思考,据说春帆楼的名字也是伊藤所取。那里不仅有闻名的河豚宴,山丘下的海边有日本的军港,军舰冒着黑烟往来于海面,也许这正是要让中国代表看到的场景,它不仅显示了伊藤私人的胜利,更可以炫耀日本海军的军威。

不愿对日本抵押三地 谈判陷入僵局

李鸿章到达马关的第二天,就在春帆楼与伊藤博文会面。李和伊寒暄完毕后,李鸿章首先开口说:“你我东亚两国,最为邻近,同文同种,今暂时相争,总以永好为事。如寻仇不已,则有害于华者,也未必于有益贵国也。试观欧洲各国,练兵虽强,不轻起衅,我中东既在同洲,亦当效法欧洲。如我两国使臣彼此深知此意,应力维亚洲大局,永结和好,庶我亚洲黄种之民,不为欧洲白种之民所侵蚀。”李鸿章虽然身处败方,仍尽力表现出恢宏的气度。

但是伊藤并没有理会李的高谈阔论,而是冷冷地说:“十年前在天津时,敝人曾向中堂进言,贵国之现状,实有改进之必要。但尔后贵国晏然依旧,不图改进,以至今日,实深感遗憾。”十年前,一方是师,一方是徒,今天一方是胜利者,一方是战败者,李鸿章的高谈变成了可笑的反讽。提到十年前的相见,他只有低下高傲的头,不禁叹道:“我国之事,囿于习俗,未能如愿以偿。今转瞬十年,依然如故,本大臣自惭心有余力不足。贵国兵将,悉照西法训练,甚精;各项政治,日新月盛。此次本大臣进京与士大夫谈论,也深知我国必须改变方能自立。”

对初次中日谈判的对话,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事后曾回忆:“李鸿章高谈阔论,目的不过是想借此博取同情,间用冷嘲热讽掩盖战败者的屈辱地位罢了。”

第一天双方还算客气,接着的实质性谈判,日本凶恶的嘴脸就原形毕露了。由于战争尚在继续,李鸿章急于先就停战达成个协议。但出乎他的意料,日方的停战要求竟是如此苛刻,要求大沽、天津、山海关等地的清军全部向日军缴械,天津至山海关铁路交日本军务官管理,且停战期间日本一切军费由中国承担。这些条件无疑显示日本仍在考虑军事、谈判双管齐下的方针,在战场上并不愿意停手,欲将北京置于日军的监视之下,然后再从容地商讨城下之盟。

李鸿章在会谈上没有对日本先抵押三地让步,谈判陷入僵局。会谈结束后,双方同意三天后再谈。

日本愤青开枪搅局 李鸿章面部中弹大难不死

中日双方的僵局,终于被日本爱国愤青的一枪打破了。

三日后,李、伊再次会谈,李鸿章提出先不讨论停战条件,双方直接进行和约谈判。当天,在乘马车从春帆楼返回寓所途中,李鸿章被日本浪人行刺,面门中枪,血流如注,这一枪在国际上掀起轩然大波。

李鸿章本来是“以夷制夷”的高手,在中国积弱落后的背景下,这也算是比较聪明的权宜之计,但毕竟主动权在西方列强手里,只有在他们自己利益有利条件下才能起些作用。甲午开战前,英国商船高升号运载3000清兵去朝鲜,被日本海军击沉,李鸿章曾寄予很大期望,希望大英帝国卷进去。但出于各种利益,英国没有干预,清帝国只能独自面对日本的挑衅,并被迫宣战。李鸿章另一个寄予希望的是沙俄,这是个前门拒狼后门进虎的险招,背后的秘密谈判仍在紧张进行。西方国家不予干涉的原因之一,是没料到中国会在战场上败得如此惨,如此不堪一击,让他们大跌眼镜。

现在,李鸿章被刺的消息在国际上掀起谴责日本的强大舆论高潮,沙俄的军队公开进入东北地区。后来,在和约签订后,俄、德、法三国以武力介入威胁,日本被迫吐出已经吃到嘴边的辽东半岛这块肥肉。

在强大国际舆论压迫下,日本十分被动,伊藤博文得知后勃然大怒,咆哮说“宁将自己枪击,也不应加害中国使臣”,陆军大臣山县有朋拍着桌子大骂“该匪罔顾国家大计”。天皇急忙派出御医前往护理,皇后还亲制绷带以示慰问,各方政要纷纷前去探望,全日本上下恨死了那个满腔爱国热情的愤青。

可中国那些身居要职的王公大臣,首先的反应并不是愤恨,而更多是庆幸。清政府在李鸿章被刺第二天电文中,除慰问伤势之外,还指示应趁“彼正理屈之时,李鸿章据礼与争,或不至终秘不与”。李鸿章自己也是感到大大松了一口气,认为此弹对谈判有利。李鸿章那件沾满鲜血的黄马褂,被他精心收藏起来,视为传家之物,后收藏在故居李鸿章的祠堂里,文革中祠毁物尽。后人苛责甲午战败,将马关丧权辱国之条约推于李鸿章一人身上。可知李鸿章“平壤之败,痛哭流涕,彻夜不寐”;“旅顺失守,愤不欲生”;马关流血,不忘使命……哪一样不是为国而哭,为国而愤,为国而忍辱负重?

中国三亿赔款滋养日本成强国

马关李鸿章挨的一枪,换来了日本人无条件停火的协定,以平息世界的舆论,但没有阻止随后《马关条约》的刻毒和耻辱:割让台湾,赔款二亿两白银。

人们看到谈判中到处是这样的语言:

伊藤博文:中堂见我此次节略,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

李鸿章:难道不准分辩?

伊藤博文:只管辩论。但不能减少。

李鸿章:总请再减。

伊藤博文:无可减矣。

李鸿章:不许我驳否?

伊藤博文:驳只管驳,但我如意不能稍改。

李鸿章:台湾不能相让。

伊藤博文:如此,当即遣兵至台湾。

谈判中伊藤博文特邀中方代表谈话说:“希中国使臣能深切考虑现在两国之间的形势,即日本为战胜者、中国为战败者之事实。若不幸此次谈判破裂,则我一声令下,将有六七十艘运输船只搭载增派之大军,陆续开往战地。如此,北京的安危亦有不忍言者。如再进一步言之,谈判一旦破裂,中国全权大臣离开此地,能否再安然出入北京城门,恐亦不能保证。此岂吾人尚可悠悠迁延会商时日之时期乎?”

李鸿章将谈判情况报往北京,总理衙门复电李鸿章:“原冀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如竟无可商改,即遵前旨与之定约。”事实上,中方密电码,早为日方侦破,由此,《马关条约》大局已定。

直到今天,春帆楼旁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今之国威之隆,实滥觞于甲午之役。”《马关条约》单赔款一项就给日本带去巨大的经济繁荣,甚至在日本经济著作中有“赔款景气”的时代专用名称。

日本当时全国财政收入不到一亿日元,而《马关条约》的赔款却合三亿日元,超过日本三年全国财税收入的总和。从此日本经济起飞,发生产业革命般的变化。

这个迅速发展的邻国,正是用中国的银两滋养成强国,之后再给中国带来无尽的苦难。而对中国,《马关条约》则是中国近代最具有转折作用的历史焦点。

当年签订《马关条约》的李鸿章,在临终前留下一首遗诗,一件遗折。

诗曰: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折曰:

多难兴邦,殷忧启圣……举行新政,力图自强。

摘编自《晚清尽头是民国》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思公/著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