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永图,没有重走李鸿章老路

作者: 暂无 日期:2005.12.14 点击数:20
齐鲁晚报

【报纸名称】齐鲁晚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05.12.14

【版次】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龙永图最近受到抨击,有人将其与李鸿章相提并论,并且是在传统的否定意义上。其实,无论从哪个层面上说,龙永图与李鸿章都不能相提并论。时势不同,地位不同,立场、观点、价值观皆有不同。

龙永图的主要功绩是参加世贸谈判,龙氏功莫大焉。而李鸿章作为大清王朝的一面精神旗帜,几乎以一人之力带动了近代中国的洋务运动。

对龙氏的怀疑缘于经济开放所带来的利益冲撞。当一些失去保护的行业直接与外资对垒,物流、纺织等行业中的本土企业开始抗议开放过度。这一争论随着开放的深入蔓延到金融、保险等行业。

龙永图并非孤军奋战,龙氏的谈判,代表了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主动选择,而不是打进来之后的被动应对。

当李鸿章老年周游欧美各国时,面对美国记者表示,清国政府非常高兴地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必须邀请欧美资本进入清国以建立现代化的工业企业,帮助清国人民开发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这些企业的自主权应掌握在清国政府手中。对于铁路、电讯等事务,要由我们自己控制。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

表面看来,两个时代在开放方面并无差异,但其实差异很大。龙永图的观点显然是建立在对世界经济更深刻了解的基础上的平等交流,而李鸿章显然代表了一种封闭已久的大国被动吸纳之下的心态。

其实,后人最应该从李氏身上吸取的教训恐怕是,由于对民资的深刻歧视,李鸿章拒绝了民资开设轮船公司、纺织公司、煤矿的诸多请求,自以为官督商办、官商合办是振兴经济的妙法,既可以举国之力与外资抗争,也可消除官商对立之间的利益矛盾。殊不知事与愿违,民企难兴,国家基石不稳。

不过,要吸取这一教训的,恐怕不只是龙氏一人。

――12月13日《中国青年报》叶檀/文

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