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李鸿章遭日本愤青枪击解密

作者: 暂无 日期:2010.09.25 点击数:20
农村新报

【报纸名称】农村新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0.09.25

【版次】第6版(史事)

【入库时间】20110110

【全文】

荆楚网消息 (农村新报) 1895年,樱花盛开的4月,一艘轮船从天津塘沽港开出,驶向日本马关,船上搭乘的是以李鸿章为首席谈判代表的和谈代表团。这时,中日战争已近尾声,大连、旅顺相继陷落,日本陆军从朝鲜追杀至辽东,战局已经无法支撑,这次赴日与其说是去和谈,不如说是去投降。

清朝先派去了以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为首的和谈代表团,但日方借口中方代表授权书没有写明拥有全权,拒绝与他谈判。就在张荫桓被日本政府拒绝的当天,伊藤博文向使团随员伍廷芳私下问道:“李鸿章中堂大人可以主持议和,贵国怎么不派他来?”日本点名请李鸿章前去,这是带有侮辱性质的企图。

几天后张荫桓回到北京,将日本人不接待他而提名李鸿章前去的意思说出后,朝廷如抓到一根救命稻草,责成李鸿章亲赴日本。李鸿章深知此行会让他身败名裂。但尽忠王朝的道德规范,使他不得不去。

李鸿章到达马关的第二天,就在春帆楼与伊藤博文会面,第一天双方还算客气,接着的实质性谈判,日本凶恶的嘴脸就原形毕露了。由于战争尚在继续,李鸿章急于先就停战达成个协议。但日方的停战要求竟是如此苛刻,要求大沽、天津、山海关等地的清军全部向日军缴械,天津至山海关铁路交日本军务官管理,且停战期间日本一切军费由中国承担。这些条件无疑显示日本仍在考虑军事、谈判双管齐下的方针,在战场上并不愿意停手,欲将北京置于日军的监视之下,然后再从容地商讨城下之盟。

李鸿章在会谈上没有对日本先抵押三地让步,谈判陷入僵局。会谈结束后,李鸿章回到住所,立即给总理衙门发去电报,表示日本以三地为抵押的要求坚决不能答应,并叮嘱要在大沽、天津、山海关一带严加戒备。

三日后,李、伊再次会谈,李鸿章提出先不讨论停战条件,双方直接进行和约谈判的建议。当天,在乘马车从春帆楼返回寓所途中,李鸿章被日本浪人行刺,面门中枪,血流如注。这一枪在国际上掀起轩然大波,国际上掀起谴责日本的强大舆论高潮,沙俄的军队甚至公开进入东北地区。后来,在和约签订后,俄、德、法三国以武力介入威胁,让日本被迫吐出已经吃到嘴边的辽东半岛这块肥肉。

日本十分被动,伊藤博文得知后勃然大怒,咆哮说“宁将自己枪击,也不应加害中国使臣”,天皇急忙派出御医前往护理,皇后还亲制绷带以示慰问,全日本上下恨死了那个满腔爱国热情的愤青。可悲可叹的是,中国那些身居要职的王公大臣,却更多是庆幸。清政府在李鸿章被刺第二天电文中,除慰问伤势之外,还指示应趁“彼正理屈之时,李鸿章据礼与争,或不至终秘不与”。李鸿章感到大大松了一口气,认为此弹对谈判有利。

马关李鸿章挨的一枪,换来了日本人无条件停火的协定,以平息世界的舆论,但没有阻止随后《马关条约》的刻毒和耻辱:割让台湾,赔款二亿两白银。

马关之耻,春帆楼之恨,永远埋在了中国人的心中。当年签订《马关条约》的李鸿章,在临终前留下一首遗诗,一件遗折。

诗曰: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折曰:

多难兴邦,殷忧启圣……举行新政,力图自强。

(摘自《晚清尽头是民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