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广东任职重拳“打黑”

作者: 雪珥 日期:2011.08.29 点击数:20
民主与法制时报

【作者】 雪珥

【报纸名称】民主与法制时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1.08.29

【版次】B05(旧闻)

【入库时间】20120620

【全文】

两广总督李鸿章履新后点了“一把火”,也是他短暂任期内唯一的“一把火”。他动用陆军、海军以及民兵重拳打击广东各地猖獗的黑恶势力,并从中央要到了“就地正法”的特殊权力。但这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1900年到来之际,一场声势浩大的打黑运动,席卷广东。一时之间,各地城墙上、要道旁,纷纷悬挂起血淋淋的首级。究竟是什么,令77岁才履新的两广总督李鸿章大开杀戒?

  新官上任唯一的“一把火” 

  就任两广总督时,李鸿章已经在政治冷宫中,足足憋了4年。甲午战败之后,李鸿章一人承担了几乎所有的政治责任和军事责任,一切荣誉和实权被剥夺殆尽。直到太平天国惊扰了清廷,李鸿章才重新回归权力核心。 

  戊戌政变之后,清朝的通商政策得到更大发展。法国人终于得到了广州湾(今湛江)的“势力范围”,开始圈地划界,频繁地与当地百姓发生冲突。遂溪的民众甚至在官员带动下,武装起来,与法军开战,局面相当混乱。 

  同时,英国商轮在广东水面、尤其是西江上不断被劫。劫匪都是当地人,当年12月11日,英国驻华公使向总理衙门发出了措辞严厉的照会,鉴于广东盗风甚炽、英轮数被劫掠,英国军队将自行打黑剿匪。 

  广东这个外交纠纷的热点和难点再度困扰着朝廷。清廷必须换上一个有能力和魄力的人去掌管大清国的南大门。于是李鸿章代理两广总督的任命,迅速颁布了。 

  就像当年《纽约时报》记者所说:“李鸿章就任两广总督,看似光鲜,却是一只‘内饰刺刀的笼子’,他不仅要面对法国这样咄咄逼人的外敌,还要对付北京的政敌们。”此时,李鸿章要在广东尽快站住脚,使“朝廷无南顾之忧”,必须解决一个棘手而迫切的问题:社会治安。 

  1897年1月,澳门《知新报》记载:“地球各国,盗贼之多,以中国为最;中国盗贼之多,以广东为最。”1899年11月的《广东日报》在《说贼》一文中说:“今日广东,贼之密布如棋局,遍地皆贼,官无文武,皆以防贼为虑;家无贫富,皆以防贼为虑……翻阅省港各报,其内地纪闻一栏,纪贼之现象者,十事而六七。”

  黑势力盘根错节 

  自入清以来,广东长期活跃着号称“反清复明”的众多地下帮会。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帮会的政治色彩褪去,成为典型的黑社会。这些黑帮,通过“拜会”等方式,扩充队伍、收取会费,再通过绑票勒索、强收保护费、开设“黄赌毒”等,形成了庞大的“黑色经济”,俨然成了“二政府”。 

  广东实际上处于黑白两道共管的局面。民众不仅要供奉穿制服的政府,还要供奉这些不穿制服的“二政府”,这两种“政府”的界限也随着内忧外患频仍而不断模糊。 

  以军警为例,为了应对列强入侵和维持社会稳定,广东与全国一样,不时需要招兵买马扩充军警力量。不少黑道人士因此流入军中,这虽然有效解决了兵员的问题,却令军纪更为败坏。士兵公然穿着军服入室劫掠的报道,也时常见诸报端。 

  而政府基于财政的考虑,往往在内忧外患略有好转后,就立即遣散新募的军队,却又难以妥善安置退伍军人。这些军人,无论之前出身黑道还是白道,此时则干脆带着武器加入了帮会。 

  政府要打黑,就牵涉到经费筹措的现实问题。郭嵩焘在担任广东巡抚时,有一次例行抓赌,被抓的一个赌商斗胆提出,愿意缴纳高额罚款,代替受刑。这大大启发了郭嵩焘,之后,“以罚代禁”便成为广东治赌的土政策,罚款收入也成为地方财政新的增长点,皆大欢喜。 

  1875年,新任广东巡抚张兆栋有点书生意气,宣布严禁赌博,结果导致广东的赌徒大量流入澳门,仅“闱姓”一项,澳葡当局每年就能获得30万两白银的税收,自此奠定了澳门博彩业的基础。张之洞出任两广总督后,说服中央同意放开“闱姓”赌博,公开招标,每6年为一个承包周期,掀开了赌博合法化的红盖头。 

  赌博合法化虽然能为政府带来丰厚的“赌饷”,却也同时进一步恶化了广东的社会治安,陷入了“治乱缺钱——开赌增收——更为添乱”的怪圈。广东黑道渐渐失控,越来越多的地方士绅,为了自保也不得不加入帮会。黑道势力壮大,不仅敢于与官军正面冲突,而且也不放过境内的洋人。

  “就地正法”重拳出击 

  广东最常采用的管理方式,除了组织军警进行运动式的打黑,还大办团练与完善保甲制。团练是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以来时兴的办法,著名的湘军、淮军,都是团练出身,从民兵升格为国防军、乃至成为国防军的主力。 

  办团练的同时,广东全省大力设立“保甲局”。这种源远流长的“秦王政”,试图以连坐的威慑力量,形成遍布城乡的预警网络,让黑道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但是,广东的黑道力量实在过于强大,连坐政策反而逼着他们大力降低入会门槛,吸引更多的成员。 

  客观说,在李鸿章之前,广东历届督抚并没有在打黑问题上掉以轻心。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出动正规军“清乡”,这成为广东的社会常态,一直延续到民国。与前任相比,李鸿章对于“打黑”并没有什么更好的招数。只是,他在细节的落实上,比前任更有执行力。 

  1900年1月27日,到任近10天的李鸿章,经中央批准,全面放开了广东的赌博行业,以广开财源,筹集包括打黑在内的经费。李鸿章开始整顿团练、保甲、兵分五路清乡,重拳打黑。他更进一步设立了专门的打黑机构——缉捕总局,并在各地开设派出机构,以便就地审判。 

  李鸿章更于3月14日从中央得到了“暂复‘就地正法’旧章”,以遏制“广东盗匪日炽”的特殊政策。“就地正法”,是大清国刑法中具有相当威慑力的一种刑罚。其实,死刑的审核权主要掌握在中央,并主要掌握在皇帝本人手中。 

  每年,所有被判处死刑的人犯,都要由皇帝本人亲自核准,皇帝用红笔打钩了的,才可以处决,这叫做“勾决”。死刑的核准权不仅是皇权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央权威的重要标志,国家重器,不可轻易下放。 

  但在动乱年代,为了发挥专政机器的震慑作用,从重从快处决人犯,这种死刑审核权会被下放给地方官员和军队将领。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就地正法”权被广泛运用,乃至滥用,战后,包括李鸿章在内的地方大员都希望继续保留自己手中的“就地正法”权,但几经反复,中央还是宣布收回。 

  如今,李鸿章为了震慑黑道,再度祭起了“就地正法”的旧招,得到了中央的批准。这意味着,本来要报经中央的死刑审判权,完全下放给地方,下放到李鸿章的打黑第一线。 

  在这次打黑中,李鸿章究竟“就地正法”了多少人,缺乏确切的数字。澳门《知新报》在“打黑”刚刚开始时报道:“半年以来各属拿获正法不下数百余名”,显然,“数百余名”这个数字是偏小的。至于瓦德西的日记里说的五六万人,似乎又大得比较离谱。具体的数字,在缺乏“数目字管理”的大清国,已是一个解不开的谜了。 

  可以肯定,李鸿章的确大开杀戒,即使没有起到树立法制权威的目的,也树立了李鸿章本人的权威。在庚子年由义和团与八国联军激起的动荡局势中,广东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为之后全国的复苏打下了基础。但广东的黑道并未因李鸿章大开杀戒而根除,李鸿章的后任们依然不得不面对这个棘手问题。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