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李鸿章的另半张脸

作者: 暂无 日期:2009.04.24 点击数:20
辽沈晚报

【报纸名称】辽沈晚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09.04.24

【版次】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张社生 《绝版李鸿章》,张社生,文汇出版社 从于丹师兄为秦二世大声喊冤,到钱文忠为商纣王歌功颂德,宣扬功勋,再到如今吵得沸沸扬扬的学者王立群认为秦始皇“坑儒”说法有误。历史就像一个小姑娘一样,总是被人任意装扮,她的本来面目已经很难辨认。历史的变本清源远不是我们普通读者、观众、老百姓能够做的事,但是做一个智慧的局外人却是每个人可以选择的。美人的美丽在于天生丽质,历史也同样,它的珍贵在于返璞归真。 近来,学者、名家都在争相为历史人物翻案,曾经的秦二世变成了王朝灭亡的无辜者,而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现在也有了新的说法,为历史人物翻案风显然大行其道。而在编辑拿到《绝版李鸿章》这本书时,心中也不免猜疑,这是不是又是一本“翻案”之作?询问出版社和搜索网上对这本书的评价,编辑看到首先这本书正处于热销之中,毫无置疑人们喜欢看这一类对历史的新说解读的书,对此总是津津乐道。 为此,记者采访了《绝版李鸿章》的作者张社生。当记者的采访电话打去时,正赶上张老师在接受另一家媒体的拍照,张老师满是歉意,并答应拍完立刻给记者回电话。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五十多岁的张老师,在电话中声音洪亮,语速较快,表现出一个久居海外人的快节奏气质。 拒绝平庸,绝世之版 为什么书名叫“绝版李鸿章”,对“绝版”,读者怎么理解?“绝版”有三层意思。第一,图录。我的书中有大量的图片和铜版画,这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书中共收录图片485幅,至少有100幅是大陆乃至亚洲地区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属首次发表。第二,时闻。这些时闻都来自西洋老报刊。“时闻”一般以细节见长,比较写实,报道以白描手法为多。引用60多段“时闻”报道,均为首次披露的“绝版”史料。这些时闻选自《纽约时报》、《哈珀周刊》。由于是一百多年前的史料,查找起来还是相当费工夫的。第三,风格。由于我是电视制作人出身,我书中的文字充满了诙谐、洒脱的意味。我现在唯一读的文字就是网上的东西,所以我没有学究气,书写时倒像是网上的语言,就像在论坛或博客里写东西一样。我想有人会喜欢我的风格。《绝版李鸿章》的图片确实罕见,正如张社生老师所说,当记者打开书时,几乎每一页都有图片,图片下面配有时闻和说明。这些珍贵的资料出自一百多年前的外籍记者之手,是用外面之眼看中国。而当文字纠缠不清的时候,图片往往能叫人一目了然,采用图录的形式正如历史的画卷再次打开,怎样理解历史,您可以自己来选择。 系列“八卦”,把“八卦”进行到底 对《绝版李鸿章》,网友的评价是好看好玩。网友这么说不无道理,比如书中李鸿章的女儿李菊藕是张爱玲的祖母,像讲到了李鸿章的孙子李国煦的家事时,就引出了张爱玲笔下《金锁记》的创作原型,于是书中的人物姜纪泽、长白、长安,读者们都可以对号入座,原来李鸿章的家族也是可以被坊间八卦的。 再如,俾斯麦曾经赠送给李鸿章的宝剑现在究竟流落何方?沉入了哪个海底?现在谁要是得到,那可是无价之宝。在《“李鸿章杂碎”的诞生》这节中,“李鸿章杂碎”的产生纯属偶然,但却产生了中美完全不同的两个版本。 像这样的例子在《绝版李鸿章》中不胜枚举,李鸿章身边的人和事被张社生老师用资料“八卦”到底,从李鸿章的子孙到身边的厨子,从价值连城的宝剑贡品到李鸿章的随身痰盂,无一漏掉,一网打尽。张社生还向记者透露,《绝版李鸿章》仅仅是个开始,之后会推出“绝版晚清”系列图书,与此同时,还会着手拍摄同题材的纪录片,之后向全国500家电视台供应。看来张老师的绝版系列还会活跃于大众视野之中,而我们也可以一享“八卦”的乐趣。 想不到的李鸿章 李鸿章是晚清帝国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是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他曾数度出洋考察,而且总揽清朝外交,跟外国人打交道最多,百年前的一次次近距离接触,留下了李鸿章不为中国人所知的形象、生活细节以及趣闻轶事。 史书上一直讲,李鸿章是1米83的“云中鹤”。从张社生整理出的那些图片中,验证了此话不假。很多国外的资料中也讲了一些对李鸿章的描述“半人、半神、自信、超然、文雅、伪善、优越感”等等。书中有很多生活中的李鸿章鲜为人知的故事。比如地球人都知道李鸿章爱抽烟、多痰这个毛病。于是他每到一个国家,人家就为他特别准备一个痰盂;还比如李鸿章喜欢在就餐时喝上两杯红酒,外国报纸就总讲他是“会吃老寿星李总督”,于是他还不小心成了一些保健品的代言人。可惜这位李总督牙齿不好,饮食就只能以“炖菜”为主,他能把“燕窝、鱼翅、烤鸡、炒饭”放在一起吃,他去美国的时候,代表团里有十几个厨师;还比如李鸿章“周游列国”的时候,是穿了“黄马褂”的。于是就有纽约50万人争睹黄马褂,当时外国的小孩子觉得很好玩儿,还用黄色丝带将自己的自行车打扮得漂漂亮亮,以期引起这位贵客的注意。 李鸿章还是个“科技迷”,他的奏折稍加整理,几乎可以成为一篇篇科技论文,比如他的那篇“蒸汽动力运转奏折”,如果那会儿有个“中科院”或“社科院”,他就应该是此院的专家了。李鸿章凡事爱追求洋气,请人在家教儿子们习洋文,至于女儿的喂奶问题,他也使“西法喂牛乳”,他的夫人中风,他都敢用西医的“手摇电机诊治法”。 生活中的李鸿章是这样的人,可能您想也想不到吧。 翻案风该怎么刮? 面对着“翻案风”如此之胜,《绝版李鸿章》是不是也是好风凭借力呢?张社生老师对“翻案”有这样的看法:为历史翻案肯定会带来有失历史真实的弊端,但如果是客观的、中性的看待历史人物,看穿历史则另当别论了。 关于李鸿章这个大清王朝风云人物的内心苦乐,耻辱痛楚,还有彼时文化冲突里的恩恩怨怨,今天的我们是无从可知的。在那个时代,不可避免的信息滞塞使得很多历史真实已经沉入历史的深渊,从而我们至多看到历史人物李鸿章的半张脸。于是我们有必要从国外的史料和多维语境中,反观他人如何看李鸿章和整个大清王朝,看彼时的他们是怎样一步步地讨价还价,试图有面子的斡旋,企图走出自足的路,而终于无可奈何,以屈辱告终。毕竟在一个衰微的结局和一个失败的群体中,几番羞辱几番挣扎,平衡着晚清和整个世界那种微妙精巧的关系并不容易。“李鸿章就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公务员,历史人物本来就是普通人,只有把他们还原成普通人来写,才能有血有肉,有生命力。 ”对历史人物的一贯看法未免陈旧,张社生老师说“不过于爱,不过于恨。 ”这样才能把历史人物看得中性一些,对历史人物要么大忠要么大奸的定位看来是时候改一改了,过高过低的评价也许都不是精准的,而什么是精准?什么又是真实?看来这只能由智慧的读者您自己来决断了。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