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风口浪尖李鸿章(下)

作者: 暂无 日期:2008.02.04 点击数:20
经济观察报

【报纸名称】经济观察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08.02.04

【版次】第37版(专栏)

【入库时间】20120110

【全文】

雷颐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leiyi5684@vip.sina.com

由广州海路北上要经过香港,港督卜力与孙中山对 “孙李合作”实现“两广独立”仍未完全放弃希望,还想借此作最后努力。卜力起初甚至想将李强行扣留,由于英国政府的坚决反对才作罢。李鸿章在香港上岸时,港府还是准备了盛大的仪仗队,并鸣礼炮17响,以示尊重。而在此前一天,孙中山已乘船来到香港海面,不放弃与李会面的可能。港英当局通知孙中山,由于几年前应中国政府要求对他的驱逐令尚未期满,所以不准他上岸,但如果李鸿章同意“两广独立”,即允其上岸与李会谈。在船上,孙中山仍是“两手准备”,一面等待卜力与李鸿章的会谈结果,一面筹划惠州起义。

卜力给英国殖民大臣张伯伦的报告说,他与李鸿章见面后,再三对李决定离粤北上表示遗憾,甚至劝他说这个任命是由极端保守、首先提出进攻使馆的端王载漪签署的,暗含此令有顽固派官员诱李北上而害之之意。李鸿章则反驳说,此令并非端王签署,确是太后和皇上签署的。卜力一再强调他对广东、香港稳定的重要,力劝他不要轻易北上,但都为李鸿章婉言拒绝。相反,李不仅根本不提与孙中山的合作,反而强调香港总督应禁止颠覆分子以香港为基地,强调威胁粤港安定局面的主要因素是香港的“三合会”和其他危险人物,矛头明显指向孙中山。随后的谈话表明,李鸿章此时更为关注的并非粤港,而是国家未来面对的局面。此时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已被杀,义和团与清军正在攻打各国驻华使馆。李鸿章显然意识到,如果攻下各国使馆,对清王朝来说结果将是灾难性的。所以他对卜力说,如果只有德国公使被杀,列强就无权决定由谁来当皇帝;但是,如果所有公使都被杀害,情况就不一样,列强这才可合法干预,决定谁当皇帝。他进一步问道,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列强将选择谁。卜力答道,列强“大概会征询他们所能找到的中国最强有力的人意见,看怎样做最好”。李紧接着说,不管太后有什么过错,她“无疑是中国最有能力的统治者”。然而,英国的殖民部却据此认为李鸿章本人“不是不乐意当皇帝”。这种推测究竟有多大的准确性着实可疑,很可能更多地反映了大英帝国希望李鸿章能当皇帝的潜在愿望。

在会谈中,李鸿章还请求联军占领北京后一定要宽宏大量,不要采取报复措施。他告诫卜力说,报复只会激起中国人更普遍的仇外情绪。

总之,此番会谈表明,李鸿章现在已毫无与孙合作、实现“两广独立”之意。但孙中山的助手、兴中会领导人之一陈少白仍不死心,还是登上了李鸿章的坐轮,企图让随李而行、也非常热衷此事的刘学询能再三劝说李鸿章改变主意,但刘无奈地对陈说,李鸿章“意甚坚决,无法劝阻”。至此,孙李合作、“两广独立”的计划宣告结束。

李鸿章虽然“官复原职”,好不得意,但对朝局仍不乐观,他深知,此时此刻必须慎之再慎,走错一步将满盘皆输,很可能难保性命,因此决定还是按以前计划先到上海,等待局势进一步明朗。所以7月21日到达上海后,他便以健康为由要慈禧赏假20日。这时,慈禧太后明显乱了方寸,政策非常矛盾。她一方面急盼李鸿章前来与洋人打交道,有求和之意,另一方面仍重用极端主战的顽固派大臣,态度似乎更趋强硬;7月28日,她将反对与列强盲目开战的大臣许景澄、袁昶处死,8月7日,却正式任命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负责与各国外交部电商“停战”。8月11日,又将反对开战的大臣徐用仪、立山、联元处死。五大臣被处死,中外震惊,李鸿章在上海得此消息不禁哀叹“成何世界”!很可能,他为自己没有贸然北上感到庆幸,此时更明确表示哪怕被朝廷“严谴”,也不能北行。他在给朝廷的密折中明言了对朝政、对自己有可能被义和团和政敌打杀的担忧:“每读诏书,则国是未定,认贼作子,则人心未安。而臣客寄江南,手无一兵一旅,即使奔命赴阙,道途险阻,徒为乱臣贼子作菹醢之资,是以小作盘桓”。所谓“菹醢”,是指被剁成肉酱。所以有同僚对他正式被任命为议和全权大臣表示祝贺时,他却十分淡然。他深知政治讲究的是实力而不是名分,如果朝廷政治格局不变、慈禧态度无根本性变化,自己其实只有全权之名而并无实权。此时,他不顾“龙颜”有可能“大怒”,多次递折要求慈禧彻底改变态度;一再向慈禧施压,要求一定要将外国驻华使节平安送出京城并且剿灭义和团,他还斗胆要朝廷下“罪己之诏”。当然,他丝毫没有反对慈禧之念,当有外国外交官对他透露各国公使有让慈禧归政光绪的打算时,他断然反对,并为慈禧开脱辩护:“太后训政两朝,削平大难,臣民爱戴,此次拳匪发难,只恐祸起腋肘,不得已徐图挽救”。

此时慈禧自顾不暇,鞭长莫及,所以李鸿章一直在上海 “小作盘桓”,他在等待局面的根本性变化。8月15日,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仓皇出逃;8月20日,朝廷以光绪皇帝名义发布“罪己诏”;9月7日,朝廷发布剿灭义和团的谕旨,反而诬称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非痛加铲除不可”;9月8日,朝廷电旨再次表示“罪在朕躬,悔何可及”,几乎是央求李鸿章“即日进京,会商各使,迅速开议”,甚至低三下四宣示李鸿章此行“不特安危系之,抑且存亡系之,旋乾转坤,匪异人任。勉为其难,所厚望焉。”朝廷竟然公开承认大清王朝此时的生死存亡全赖李某一人,想来也是万般无奈。此时,李鸿章才认为北上 “议和”时机成熟,于9月15日离开上海北上,开始为挽救已经病入膏肓的清王朝作最后的努力。作为晚清重臣长达40年之久的他,很难做出别的选择。他的命运,已很难与这个腐朽不堪的王朝分开了。

总之,从1900年1月中旬李鸿章东山再起,到广东任两广总督,到9月中旬重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8个月间,政坛风云剧变,充满惊涛骇浪。李鸿章身处政治的风口浪尖,种种无比尖锐的矛盾集其一身,稍有差池则大祸临头。在这短短几个月间,康有为、梁启超的祖坟为他所掘却仍能谅解他,孙中山为反清革命一再策反他,港督卜力想稳定粤港局面竭力挽留他,慈禧要与列强“和谈”自保最终也不能不完全依靠他。彼此不共戴天的各种政治力量在关键时刻竟都对他抱有某种期望,都如此看重他,而他也能周旋其间,应付裕如,足见其对“政治”、权谋的把握可谓“炉火纯青”。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