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过的是哪座桥

作者: 芥园 日期:2013.05.18 点击数:10
今晚报

【作者】 芥园

【报纸名称】今晚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3.05.18

【版次】第13版: 今晚副刊

【入库时间】20130710

【全文】

“李鸿章过铁”的故事,我最早是在天津民间文艺研究会1984年8月编写的《天津风物传说》中读到的。其中有一篇名为《李鸿章与法国桥》的文章这样写道:

“清代末年的中国,真是多灾多难。对于李鸿章的丧权辱国、战败投降,几乎受到了除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反动派以外的全国人民的齐声谴责,骂他是‘当今的秦桧’。天津卫的父老们,为了表示对卖国贼的愤慨,甚至在天津法国桥(法国工程师修筑,又名万国桥,现在改名为解放桥)上写了‘李鸿章过铁桥’的字样。但是,把‘李鸿章过铁’五个字写得非常大,‘桥’字不仅写得非常小,而且离前边五个大字很远。‘过铁’两个字的含义,在天津民间的语汇中是‘砍头’的意思。‘李鸿章过铁’——是天津卫的人民诅咒他挨刀。由此可见,人民群众对李鸿章战败求和、丧权辱国所负罪责的痛恨,已达到了何种地步!”

所谓“过铁”,是指古代的一种酷刑。清代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云:“有相士密语激云曰:‘我观诸少年皆当过铁者也,公胡与久处耶?’激云不解所谓。曰:‘头临白刃,非过铁而何?’”

初读之时,就觉得该故事存在硬伤。最明显的一点,天津老万国桥(今解放桥前身)1902年开工,1904年竣工,此时李鸿章已经过世,怎么可能有机会登上铁桥呢?由此可见,上文的说法经不起推敲。不过,既是民间传说,难免夹杂着戏说成分,所以开始我也没太较真儿,权且当作消遣,一读了之。

最近在清末津沽文人储仁逊的未刊著作《闻见录》卷三中,我又读到了类似的说法,其中记述道:“直督修铁桥于院门口,造气球于武备学堂,有贴无名帖者,有帖云:‘中堂过铁——桥;中堂验(咽)气——球。’”这才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天津百姓嘲讽“李鸿章过铁”的桥梁原型并非万国桥,而是更早修建的金华桥。

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期间,一直是洋务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早在光绪八年(1882),这位李中堂就曾考虑将总督衙门前年久失修、有碍观瞻的浮桥,改建成新颖时尚、坚固耐用的铁桥。初为固定跨铁桥,但由于南运河上漕运繁忙,大桥横跨其间致使漕船必须卸下桅杆才能通过,颇为不便。因此该桥很快移至子牙河与北运河的交汇处,也就是在光绪十三年(1887)建成的大红桥。到了光绪十四年(1888),经多方协商,决定在院门口浮桥的位置上修建开启式铁桥。这就是天津历史上第一座开启桥“金华桥”,天津人俗称为“老铁桥”。除此之外,李鸿章还曾试飞热气球,一系列的新政让天津在当时引领洋务之潮流。

不过在传统思想盛行、民智尚待启蒙的年代里,百姓对外来文化充满了排斥。这种保守心态往往能体现在其对新事物倡导者的反感和抵触上。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民众对洋务主张并不买账,而且还多有微词,李鸿章一时间也成了众矢之的,天津人用特有的幽默嘲讽他“中堂过铁——桥(瞧);中堂验(咽)气——球(求)”。

在清末,不管从经济贸易,还是物流和商品集散来说,金华桥所处的老城外北大关、三岔河口都是当时无可置疑的城市黄金地带。可是进入民国后,随着租界的设立,天津城市重心南移。1927年,体量庞大的万国桥建成,取代了早年间的金华桥,成为人们心目中天津的标志。这也就有了文章开头故事中,津城父老将万国桥与金华桥张冠李戴的现象。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