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三遣官员修筑旅顺港

作者: 暂无 日期:2010.03.12 点击数:20
江淮时报

【报纸名称】江淮时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0.03.12

【版次】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旅顺港的建成,是李鸿章的又一得意之笔。这座巨型军港,位列当时世界五大军港之一。北洋海军有舰无港、“有鸟无笼”的历史由此宣告结束。 早在光绪三年(1877年),李鸿章就在给船政大臣吴赞诚的信中,谈到北洋海军缺乏一个适用的基地,无法解决大型军舰的停泊和修理问题。 李鸿章原准备把这个重要的港口选在大连湾。但是,大连湾口门太宽,设防不易。而旅顺口距大连湾不远,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是扼守渤海海峡、保卫京津要地的海上门户。它有天然的港池,不淤不冻,可以避风,且易守难攻。港内还可以修建大型船坞、设立船厂,实在是上上之选。在李鸿章的坚持下,在旅顺口修建大型诲军基地的计划终于获得批准。 第一个被派往旅顺建港的官员,叫陆尔发,是个县令。他和李鸿章请来的退役的德国炮兵少校汉纳根、英国海军上校柯克一起,来到旅顺口。 这个陆县令是怎么获得这个差事的,史料无所载。但他达旅顺口后,才知道将面临着怎样的挑战。旅顺口工程,几乎就是平地建起一座以近代工业和近代军事为支撑的崭新城市,他必须在这片类似小渔村的地方,开挖两座巨大的港池,疏通航道,建起包括大型造船厂在内的军工体系,要在几十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修筑陆上防御系统,并建成可以支撑—支近代诲军的攻防、修造、驻屯、补给的配套设施。 陆县令的脑袋,一下子就蒙了。 初到旅顺口,他的主要任务是修建黄金山炮台。他显然既对炮台施工一窍不通,也不具备和洋人打交道的能力,一年下来,工程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逼得李鸿章只好换将,把营务处道员黄瑞兰派去主持工作。 这个黄瑞兰,是李鸿章的合肥乡亲,举人出身,从同治元年起加入淮军,追随李鸿章,做过一任直隶候补道。他到达旅顺后,设立了海防营务处厂程局。他在工程局的上下,塞满了他的亲朋好友。在购买物料的时候,凭借权势,弄虚作假,从中牟利,他专横跋扈,性情乖张,整天和汉纳根等人闹意气、斗心机。工程上他更是偷工减料,马虎糊弄。不到一年,弄得旅顺口工程乌烟瘴气,怨声四起。 旅顺口闹得不像样子,连朝廷都过问了。光绪十年九月二十日,廷旨要求李鸿章对黄瑞兰进行“立案调查”。但尽管如此,李鸿章对他的这个同乡,还是有所回护,奏折中仅把黄瑞兰的问题限定在“任性糊涂”上,是“水平问题”。 袁保龄,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接尹旅顺这个烂摊子的。袁保龄是河南项城人,同治元年中过举人。河南项城袁家,出了不少做官的。他的堂兄弟袁保中,担任过同知。袁保中六个儿子,老四就是袁世凯。 袁保龄对海防工程并不了解。在接到新的任命后。他就多次在给周馥的信中坦露心迹。说自己对“河工”都不甚了了,更不用说“海工”了。 其实,成就一项事业,技术因素固然重要,但有时,正直忠诚和办事认真更重要。袁保龄,恰恰就是大清国难得的—位忠直认真的官员。他光绪八年十月到旅顺口,立刻开始全面工作。经过五十余天的考察,除了保留一个叫侯德胜的副将外,袁将黄瑞兰在任时聘用的四百多混饭吃的家伙全部裁撤。他又尽其所能,与地方政府和当地驻军建立起理解和信任,赢得了旅顺当地民众的支持,各项工程逐步走上正轨。 当时,北洋海防经费名义上每年有二百万两,实际上仅有数十万两实数。旅顺建港,耗资巨大,经费自然捉襟见肘,入不敷出。袁保龄精打细算,力求节约。他的月俸仅是汉纳根等洋员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但他却清廉守节,从不贪占。 他到达旅顺不到一个月零一天,海上突然狂风大作,潮奔浪涌.大雨倾盆,旅顺东港港口新修的大坝中段陡然下陷了三十余丈,整个大坝随时有崩塌的危险。原来,黄瑞兰在任期间,工程马马虎虎,偷工减料。原先耗资三万两白银修筑的大坝,底部淤泥根本没有清除干净,整座大坝就建在软泥地基上,而且坝身过于陡峭,根本经不住风浪的袭击。当时大坝上抢险的无数民工,随时会被海浪卷走、袁保龄扔了帽子,掖起官袍,顶风冒雨,脚步踉跄地冲上已经决口的坝顶,指挥民工用土堆,用秫秸挡,堆起一道四五尺高的长墙,阻浪退潮,挽救了大坝。 袁保龄在旅顺四五年,修炮台、固大坝、开引河、阔水门、建工厂、造码头、设库房、办医院、开电报局,终于完成了旅顺建港的第一期工程。而他自己,却积劳成疾,一病不起,訇然倒下。 袁保龄为旅顺军港的建设,终于耗光了所有的精力,他英年病逝,终年仅仅48岁,官职不过是个四品道员。虽然他死后,光绪皇帝谕赐祭文,事迹行状列入“国史列传”,但他在旅顺口,连—块碑石也没有留下…… 袁保龄病逝前,已经开始启动的第二期工程急需加紧进展,李鸿章派周馥通过招标,请法国公司承担厂旅顺的二期工程。直到1890年,工程全部告竣。整个工程费时十年、耗资三百万两白银。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