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在美答记者问

作者: 暂无 日期:2009.12.13 点击数:20
杭州日报

【报纸名称】杭州日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09.12.13

【版次】07:西湖副刊

【入库时间】20120420

【全文】

温 故

兰小欢 http://www.bullock.cn/blogs/shafa/

1896年8月29日,我国前“总理”李鸿章一行抵达美国纽约,开始为期一周的非正式访问。(咦?这开头怎么像“清花社”记者光绪二十二年纽约通稿?)

《纽约时报》当天以头版将近7000字的篇幅报道了规格空前的欢迎仪式和游行,据说当天有50万人观看了游行。当游行队伍经过第19街和第五大道的交界处时,一个小孩儿向李鸿章投掷了一枚干柠檬。虽然当时已是74岁高龄,戎马一生的李中堂身手了得,何况前一年还在日本马关遭遇小山丰太郎的刺杀,轻巧地闪身避过。

9月3日,李鸿章在下榻的华尔道夫饭店举行了记者招待会,问答都精彩。

临近尾声的时候,有记者问:“大人,您愿意让美国和欧洲的报纸进入中国么?”

李鸿章说:“中国已经有报纸了。你们的报纸是‘报道真相,报道完整的真相,只报道真相’,可中国的编辑们不是这样。中国的编辑们对真相是惜墨如金啊,就只讲一部分一点点。”

当时记者会的重头戏是美国刚刚通过不久的大规模《排华法案》,给中国在美侨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损失。李鸿章当时从纽约回国时故意不走美国西部,而取道加拿大,表示对美国政府在加州没有给中国侨民应有的权利抗议。

当时李鸿章有些激动,双眼放光地说了很多话,批评《排华法案》是世界上最不公正的法律。当然,这是一个政治家的应有姿态。让我惊讶的是他的批评角度和方式,几乎完全是经济学的,大谈自由贸易公平竞争对中美两国的好处,批评美国政府愚蠢,拒绝中国的廉价劳动力,那就是拒绝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好的产品。警告美国如果继续这样下去的话,将因为生产成本太高而在国际市场上输给欧洲。

任何产品,都是劳动力和资本结合的产物(李鸿章在鼓励美国到华投资时也谈到了这一点),所以输出商品(出口)和输出劳动力(移民)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相互替代的。今天的国际贸易教科书也必包含移民问题,就是这个道理。你出口的商品便宜,进口国生产类似产品的行业面临的竞争压力就加大,这是进口国贸易保护主义的经济根源。但再不济,这些行业还可以倒闭,工人还能转行,转到那些生产“不可贸易商品”的行业去,比如理发啊建筑工人啊等等。而“移民”比“出口”面临的阻力更大,带来的冲突更多,因为廉价的劳动力涌入后可以直接进入这些生产“不可贸易商品”的行业,带来更大范围的竞争,这是《排华法案》的经济根源。

李鸿章说到最后情绪激动起来:“比起爱尔兰人和美国的其他工人,中国人生活成本更低。你们的工人恨中国人,就是因为中国人的德行更高尚。”

这次记者招待会的报道更精彩,能看到李鸿章很多微小细节处的“天朝上国风范”,比如迟到半小时,比如穿着和仪表,比如坐姿让记者想到拿破仑的画像。但不管怎样,他的说话还是能体现出这个人的不凡,他也一直是我中国近代史上最喜欢的人物之一。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