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李鸿章全集》“震”醒学术界

作者: 暂无 日期:2007.09.15 点击数:20
邯郸晚报

【报纸名称】邯郸晚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07.09.15

【版次】第02版( 关注)

【入库时间】20110520

【全文】

□(《深圳商报》李北陵) 《李鸿章全集》的编纂,终于宣告完成。海内外的近代史学者都在等待着这部史学巨著问世。媒体放言:这也许是一场学术“地震”。 称《李鸿章全集》的问世,将引发一场学术“地震”,绝非夸张。一者,那2800万字、超过二十四史的篇幅,实为中国历史上个人文集之冠,在学术浮躁之风盛行之时,竟有人编纂成功如此史学巨著,实为稀罕;二者,编纂这部全集,竟集中了深圳和京、津、沪、苏、鲁、皖等地的30多位专家学者,组成一个阵容庞大的编委会,也为国内少见;三者,编纂这部全集,竟耗费了众多学者整整15年的时间,光是7遍校样就足足花了8年时间,全是草书的书信要一字一字地认出来,再加上标点和注解,由之而来的折磨和寂寞,想想都非常人所能忍受;四者,全集不但汇集了国内诸多单位所藏的李氏文档,而且主体内容是从来没有公开见世的“新货”———上海图书馆所藏的李氏文档占了全书的70%,也给人以莫大期待。 深圳学者刘申宁讲述的全集编纂幕后一波三折的故事,尤引人唏嘘感叹:早在上世纪60年代,学者们就开始了李鸿章的研究课题,却颇不遂愿;80年代初,学者们痴心出版一本《李鸿章全集》,却因“种种原因”而半途辍止;90年代初,《李鸿章与淮系集团研究》成为国家级科研课题,也组建起“淮系集团研究中心”,但却苦于搜集不到详尽的文稿资料,迟迟无法推进;当学界一筹莫展之时,为另一本书而来上海图书馆查找资料的学者刘申宁,无意间发现了一个历史学“宝库”———原由李国超(李鸿章的孙子)弃于沪上的李鸿章的一大批珍贵文档资料,这才有了共同编纂出版《李鸿章全集》的建议和协议。如此艰难编纂与出版的一部煌煌史学巨著,海内外瞩目不足为怪。 透过李鸿章研究和《李鸿章全集》编纂的过程,我们看到的是学者以学术为生命的执著,是中国知识分子学术良心的坚守。 应当承认,在国内,学者执著于学术,以之为生命,鲜见久矣!知识分子坚持学术良心,摒弃功利独立进行学术探索,鲜见久矣!人们看得太多的,是为了快速炼成“学术明星”而不顾史实,歪读经典,颠覆名人,胡诌什么“李白是古惑仔”、“诸葛亮是天下最虚伪的男人”、“曹操其实是女扮男装的英雌”、“司马相如是骗财骗色的大骗子”等等,语不惊人死不休;一些号称的专家学者,为了几个银子,上头的交待,就煞有介事地一番“考证”、“研究”之后,罔顾事实与常识地声称某某历史名人甚至小说中虚构人物是俺本地人,而各地专家学者们也纷纷效法,一窝蜂地瞎吆喝某某是山东人、河南人、河北人、甘肃人、浙江人,等等。不但有失大雅,更让人诧异:在金钱和权力面前,学术怎地如此缺少信念和矜持!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