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为何异地安葬在大兴?

作者: 暂无 日期:2009.04.08 点击数:30
大江晚报

【报纸名称】大江晚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09.04.08

【版次】第A09版(专版)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于1901年病逝于京师寓所贤良寺,享年78岁。出生于合肥东北边磨店乡的李鸿章,为何葬在了位于合肥市东南边的夏小郢(现为大兴)?他生前和夏小郢又有怎样的不解之缘?此次大兴之行的首站,记者便来到了李鸿章享堂。

所谓享堂,是指古人在先人墓地边建造的建筑群,供前来祭祀的人休息住宿。清光绪年间(公元1903年),李鸿章的后人在合肥东郊的南淝河之滨、李鸿章墓地旁建造了供祭祀之用的享堂,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当地导游告诉记者,据《李氏宗谱》记载,享堂所在地是李鸿章生前自己选的,看中了此处是“风水宝地”,便将土地分批从百姓手中买来。采访中,当地老乡用“干暖朝阳”、“享堂坐北朝南”、“前面的南淝河就像官服上的腰带”等来解释此“风水”之说。

不过,当地老乡还告诉记者,李鸿章之所以葬于此,并非仅仅是“风水”之由,与他敬仰包公也有关系。提及此说法,还需从大兴镇“一里三公”说起。据介绍,大兴西南侧,在前后不到半公里的范围内,长眠着包孝肃公、蔡文毅公、李文忠公三位历史人物,这便是合肥有名的“一里三公”。据说,李鸿章自小就受到包公思想的熏陶,生平敬爱包公,现在的包公祠就是李鸿章慷慨解囊,花了2800两白银重新修建的。不仅如此,李鸿章生前还亲自交代,死后定要与包公葬在一起,方才称心如意。只是,李鸿章的墓更为富丽堂皇,有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给他立的巨大的龟驮碑,有99间雕梁画栋的享堂和成片郁郁葱葱的广玉兰林……

而在经历了风雨沧桑之后,蜚声遐迩的“一里三公”早已不见当时模样。如今,大兴镇仅存的只有经过原地修复后的李鸿章享堂。据介绍,修复后的李鸿章享堂占地13000平方米,约20亩地,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是目前国内保存较为完好的名臣享堂。大体可分为三大部分,西边为墓园区,中部是享堂,东边是仓房。高6米、半径7米的墓冢,甲午战争时李鸿章赴日谈判遇刺时所穿的黄马褂,光绪和慈禧所赐的“均衡笃祜”、“调鼎凝厘”匾额、任职最多时期的十八块职衔牌、段祺瑞家唯一遗留下来的两块汉白玉雕刻的下马石……大气、庄严、肃穆,无处不尽显李鸿章的“位高权重”。

“李鸿章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导游告诉记者,这是参观享堂者最喜欢提的问题。李鸿章24岁中进士,在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期间,他主办洋务,兴办近代企业,创立北洋海军,力图富国强兵,但他对外曾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而引起后人在对他的评价上产生争议。正所谓功过是非盖棺定,在李鸿章享堂内悬挂的众多名人敬送的挽联中,就有梁启超怀着“敬其才、惜其识、悲其遇”的复杂心情致送挽联曰:太息斯人去,萧条徐泗空,莽莽长淮,起陆龙蛇安在也?回首山河非,只有夕阳好,哀哀浩劫,归辽神鹤竟何之。

记者黄梅

李鸿章享堂。赵亚玲摄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