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为保民安 大胆抗旨

作者: 李兴濂 日期:2011.09.17 点击数:30
宝安日报

【作者】 李兴濂

【报纸名称】宝安日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1.09.17

【版次】第A06版:知人论事

【入库时间】20111110

【全文】

◎李兴濂

戊戌政变后,光绪皇帝被慈禧囚禁,一时间中外舆论哗然,特别是老外,指责老佛爷,慈禧大怒。于是,她利用了义和团那群“刀枪不入”的神功“灭洋扶清”。大清王朝在屈辱了近半个世纪后,终于仗着义和团的刀枪不入神功扬眉吐气了。可是不久,义和团的刀枪不入神功失效了,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朝廷危在旦夕,遂向南方各省下了圣旨,命令南方的朝廷大员们立即派兵北上勤王。

圣旨就是皇上的旨意,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如果抗旨,就是大逆不道,不要说脑袋要搬家,就是老百姓和身后的历史对他吐出的谴责的唾沫也会把他淹死。南方各省大员们可犯难了,他们本来就反对朝廷向洋人开战,认为只有保住外国使馆才有可能挽回局势。他们不支持义和团杀洋人的举动,并且采取各种措施保护洋人在华的利益和安全。可现在朝廷下了圣旨,怎么办?南方的大员们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就在这个时候,两广总督李鸿章,为了保住南方江山,他第一个站出来抗旨,给朝廷发去了一封电报,他对朝廷命令各省派兵“北上勤王”的圣旨的回答是:“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几千年来,抗旨的朝廷官员也有,但绝没有在朝廷最需要自己的时候抗旨不遵。李鸿章是首例,他让左右为难的南方大员们有了榜样。随后,南方各省的大员们联合在一起,抗旨到底。在封建道德面前,南方大员们居然撇开了最根本的忠诚,和朝廷形成了对抗,并与南方的洋人签订了《东南互保章程》。在大清帝国的历史上,一半的朝廷命官居然公开指责朝廷的圣旨是错误的,并且明确表示坚决不予执行,这无疑是史无前例的。在他们看来,与其打一场不可能获胜的战争,不如保境安民,为国家保留一点元气。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局面:一方面是北方的清军浴血抗敌,一方面南方各省按兵不动。清廷以失败告终,北方陷入空前的战乱,而南方则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和平景象,好像南北是两个不同的国家一样。

在封建道德面前,南方大员们居然抛开了最根本的忠诚,和中央政府形成了对抗,心安?得地看着八国联军进了北京,眼睁睁地看着老佛爷逃往西安。一直效忠于朝廷的南方各省大员们和此时正在仓惶奔逃的皇帝和皇帝的老母,不知是何种滋味?历史如何评价李鸿章首发的这半个中国的抗旨?

“此乱命也”这句话不仅有效地防止了大清帝国内部动乱的蔓延和对外矛盾的升级,也标志清末具有近代政治意识的官员第一次在国家政治中显示出鲜明的独立性和抗争性。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