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一道奏折催生青岛建港

作者: 暂无 日期:2011.05.17 点击数:10
半岛都市报

【报纸名称】半岛都市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1.05.17

【版次】第A18版

【入库时间】20110725

【全文】

“说起青岛建港,就不得不提到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李鸿章。”岛城文史专家鲁海,日前向记者讲述了文史资料中关于青岛港诞生的记载。1891年6月,李鸿章看完北洋水师的演习后,从威海南下到胶州湾视察。胶州湾的地形和所处地理位置的险要,让这位革新派大臣深有感触。“他认为这里是继旅顺、威海以南的第一大隘。立即上奏朝廷‘胶澳设防,实为要图’,朝廷批准了李鸿章的奏折。”鲁海介绍说,1891年6月14日,清政府出于军事战略需要,决议在胶澳建置设防,调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移驻胶澳。这便是青岛建置的开始。

既然是基于海防需要,那相应的军事基础设施必不可少,“1892年,清政府开始在青岛湾内兴建人工码头。一座是位于小青岛西北向的前海栈桥,以供装卸物资和兵员上下。青岛栈桥长220米,宽10米,以石头垒筑桥身,水泥铺面,码头两侧装有从旅顺运来的铁制栏杆,前端设有吊架,便于起卸货物,亦称南海栈桥、铁码头、大码头。另一座位于总兵衙门前方的码头,原是海礁形成的自然码头,经整修建成长100米,宽6米的桥式码头,也是石头垒筑桥身,水泥铺面,亦称衙门桥、蜗牛桥、小码头。”鲁海介绍说,建成后的前海栈桥码头和衙门桥码头,成为青岛正式建港的标志。

有了海港,这座新兴的城市也有了生机。“这两座码头对青岛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都有重要影响。在港航业方面,船舶往来极盛,航运通达。青岛港外通朝鲜,北通辽宁,南通江浙闽粤,以及山东诸港,进出口贸易也变得活跃起来。特别是天后宫庙会期间,船舶云集于青岛口内,甚为可观。沿港的商铺越来越多,到了1897年春,已经增至65家。随着港航活动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文化生活也活跃起来。”鲁海说。

“追溯青岛的城市历史,从港口发展的历史轨迹中探寻是一个有效且清晰的路径,青岛把清政府设防作为建置开始,其理由并不是简单的因为‘青岛口’有了驻兵和总兵衙门,成了军事重镇,才定义步入城市历史。而是在德国占领前,当时胶澳区域内因为港口航运和贸易,已经形成‘城镇’实体。青岛,是一座与港口伴生的城市,可以说没有港口也就没有青岛!以港立市,港兴城兴,港衰城衰。”鲁海介绍说。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