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天谎言:被虚构的李鸿章

作者: 暂无 日期:2009.02.07 点击数:10
半岛晨报

【报纸名称】半岛晨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09.02.07

【版次】第B14版

【入库时间】20110520

【全文】

这是一位传奇的记者,在美国的大牢中闭门造车,却成为李鸿章的知音;这是一部疯狂的作品,令美国新闻界蒙羞,却造就了文学史的奇观;在普遍撒谎的年代,一个比真相还要真实的谎言,令自身也成为一页凝重的历史…… 《李鸿章回忆录》轰动欧美 1913年,一本洋洋17万字的新书在英国和美国同时出版,轰动欧美。这便是号称从多达160万字的李鸿章手稿和日记中节选编译而成的《李鸿章回忆录》。 该书的主编曼尼克思在前言中介绍说,李鸿章并不注意保管自己的日记,当他去世后,他的一个侄子多方努力,从汉口、广东、上海、南京、苏州、北京、天津等地,将他的手稿收集在一起,并存放到李鸿章在广东的旧居中。1911年,经过大清帝国政府的许可和李鸿章后人的同意,由李鸿章的秘书罗伯斯上尉担任翻译,在北京的王某和广东的“老秀才”协助下,曼尼克思对这些文献进行了整理翻译,编纂出版了这套《李鸿章回忆录》。 此书的一些章节,此前已经在纽约的《太阳报》和伦敦的《观察家报》刊登过。美国的霍敦·密夫林出版社对曼尼克思并不熟悉。为了审慎起见,他们将书稿交由科士达审阅,并请他为美国读者写篇书评。科士达在1892~1893年间,曾任哈里逊总统的国务卿,1897年中日谈判期间,他曾经受中国政府邀请担任李鸿章的顾问,与李鸿章有很密切的接触,并建立了很好的私交。 科士达兴致勃勃地读完这本《李鸿章回忆录》,包括那些他所了解和熟悉的中日甲午战争及其谈判的章节,认为这本书是真实可信的。 在专家们的首肯下,本书顺利出版。美国各大报纷纷报道。这本定价3美元的书迅速热销,据《纽约时报》1914年5月24日报道,该书已开始了第七次印刷。全美上下继1896年李鸿章访美之后,又掀起了一股中国热和李鸿章热。该书主编曼尼克思迅速成为美国当红的中国问题专家。 牢房里他成了李鸿章化身 曼尼克思的中国情缘其实很短。 1900年,作为美国第九步兵团的一名普通士兵,他随部队参加了八国联军的行动,在中国呆了短短的几个月。1901年4月,曼尼克思回国后退伍,之后再也没有去过中国。 曼尼克思的短暂中国行,似乎并没有立即引起他对中国问题的研究兴趣。退伍后,他到处流浪。1911年11月,他在夏威夷檀香山的《广告者报》出任记者。此时,距离李鸿章逝世正好十周年。 曼尼克思搬到了檀香山,租了一座小别墅,生活似乎稳定了下来。但不久曼尼克思和报社老板瑟斯顿搞僵,只好辞职,并开始酗酒。他冒用瑟斯顿名义给自己开了张数额仅几美元的支票,虽然瑟斯顿并不想追究,但银行却毫不客气地报了警。 蹉跎了半辈子的曼尼克思锒铛入狱,被判了一年监禁,人生到了最低谷。然而,他却并不气馁,甚至兴致勃勃地计划利用好这段时间,用自己的写作天赋赚点钱。他请朋友们从夏威夷图书馆和中央联合教会借了大量有关中国和日本的书籍,飞快地读完后,他宣布已经准备就绪,可以写文章赚大钱了。监狱长对曼尼克思很关照,专门给曼尼克思配了一张书桌。夏威夷总督福瑞尔与他有点老交情,十分欣赏他的才华,也送来了一台旧打字机。 曼尼克思便在安宁的牢房中,将自己想象成伟大的东方政治家李鸿章,开始了“回忆录”的创作。每写完一部分,他就将稿件寄给一些报刊。 “李鸿章”风靡大西洋两岸 曼尼克思的出色才华,令他创作的“李鸿章日记”引起了媒体的强烈关注。纽约《太阳报》请专家对这些“日记”进行了鉴定,确认为真品,便迅速为曼尼克思开设了专栏,名为《李鸿章日记:根据中国广东的原始资料编译》。随后,伦敦的《观察家报》主动来信,希望能在他们报纸上开专栏,并保证将提供比《太阳报》专栏大一倍的版面以及高达1000美元的稿费。 曼尼克思欣然接受。于是,“李鸿章”同时在大西洋两岸畅谈他的人生、事业,评论当世的伟大人物,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一时间洛阳纸贵,人们争相传阅。 曼尼克思获得了巨大的名声,夏威夷总督福瑞尔干脆下令给他减刑,他实际只在监狱中呆了8个月。出狱后,经济上大为宽裕的曼尼克思在著名的马诺阿山谷安了家,专心写作。 但曼尼克思并不满足现状,又“组建”了一个“太平洋联合通讯社”,亲自出任主席。此外,这家“通讯社”的总经理利昂纳德、秘书瑞桑乐和司库等人,虽然都堂皇地在公司信笺中印了大名,但实际上都是曼尼克思虚构出来的人员。这家“通讯社”给美国的各家报刊总编辑写信,推销他们的新闻服务。这些信的落款则为奉天、新加坡或悉尼,以显示通讯社在亚太地区的庞大网络。但在新闻圈内,“太平洋联合通讯社”并不如预想中受欢迎,曼尼克思便只好关闭了他那些子虚乌有的北京、东京和海参崴“分社”。 就在曼尼克思和自己的想象纠缠不清时,《李鸿章回忆录》开始遭到严峻的挑战。 “李鸿章”漏洞不少遭质疑 问题出在书中李鸿章访问欧美的部分。 该书在英国出版后,一些英国汉学家就发现了李鸿章访问欧美的一些细节有问题,但真正的致命挑战发生在美国。挑战者是大名鼎鼎的波士顿人杜维德。他在大清海关任职多年,精通中文,与李鸿章关系很深。李鸿章1896年访美期间,他全程陪同。 杜维德对这本书做了细致的勘对,发现了很多问题。他断言,这本书至少有一部分是伪造的。杜维德将自己的意见告诉了霍敦·密夫林出版社,并交给了美国《国家》杂志。 一石激起千层浪,更多的质疑纷涌而来。备受压力的霍敦·密夫林出版社决心彻查。但他们坚信,即使该书有重大错误,但绝不可能是完全伪造的。他们希望与曼尼克思亲自沟通,以便澄清种种传言,给读者一个交代。 这时,曼尼克思却“不见”了。 据他的“代理人”莱昂纳德说,曼尼克思正在中国访问,与李鸿章的继承人们商谈要事。当然,这位“代理人”莱昂纳德依然是曼尼克思虚构团队中的新成员。曼尼克思此时定居加州,忙于为很多报纸写专栏,没时间、更没办法应对霍敦·密夫林出版社的质疑,只好杜撰一个“代理人”出来挡驾。 从史实变小说反而更畅销 无奈之下,出版社只好用了最笨的一招:将《李鸿章回忆录》与曼尼克思坐牢时借阅的书籍进行比对。结果令人惊讶,曼尼克思的大作绝大多数材料都来自那些书籍,但都做了十分巧妙的编辑处理,用李鸿章的口气进行了精心的改写。 真相终于水落石出,《李鸿章回忆录》的确是一本伪造的历史书。而换个角度看的话,曼尼克思本人毫无疑问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和最有天才的历史小说作家。《李鸿章回忆录》是一本堪称伟大的历史小说,它的整个故事,本身也如同一个传奇。至今还有一些懒惰的历史研究者将它当作史实进行引用,给历史研究带来黑色的玩笑。 费尽心机发掘出真相的霍敦·密夫林出版社,并没有吃亏。这本书在被当作真实史料时,为他们赚进了大量的美元;待这本书被确定为小说后,他们只是增加了几十页有关该书真实性调查的文字,照样热卖,而且因为增加了曼尼克思伪造《李鸿章回忆录》的传奇过程,这本“小说”更为畅销了。 链接 整本书都是伪造的 李家人私下表态: 整本书都是伪造的 《李鸿章回忆录》的真实性在西方沸沸扬扬时,遥远的中国正处于民国初肇的混乱中。 对于这本《李鸿章回忆录》,李家一直保持着沉默。李家自始至终都没有对该书做任何公开评论,只有李鸿章的儿子李经迈在一封写给自己的英文教师、原美国驻中国使馆的中文秘书、北洋大学总教习丁家立博士的私人函件中提及。他透露,父亲的秘书班子中,从来没有一位“罗伯斯上尉”,而且父亲从来没有写日记的习惯。他坚信,这整本书都是伪造的。他说,坊间有关他父亲的各种传记中,没有一位作者曾经见过李鸿章本人。 从现有的史料,我们难以断定李经迈为什么会向丁家立提及此事,估计是丁家立向自己的学生主动查证这本轰动的《李鸿章回忆录》。 哥哥也研究李鸿章 曼尼克思曾杜撰: 哥哥也研究李鸿章 曼尼克思在檀香山一位狱友,曾在旧金山与曼尼克思进行了一次有趣的对话。当年,就是这位一起坐牢的哥们,鼓励曼尼克思在狱中花点时间研究中国和日本,并向他推荐了不少书籍,其中就包括有关李鸿章的书籍。 曼尼克思承认,自己的确从监狱的阅读中受益不浅,但写作《李鸿章回忆录》一书,主要参考了他哥哥约瑟夫的著作。他说,在义和团动乱期间,约瑟夫是《评论回顾》的编辑,写了一系列有关李鸿章的文章,还因此获得麦金利总统的赏识,准备任命他出任美国驻上海的总领事。最后约瑟夫没能当成外交官,而是被美国国务院派到中国进行一些调查工作。约瑟夫在广东呆了六星期,多次见到李鸿章,在《评论回顾》发表了15篇有关李鸿章的报道。在约瑟夫写给他的私信中,介绍了许多李鸿章家庭的情况。这些为他编写《李鸿章回忆录》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这位“难友”将这次会谈的情况,整理出来交给了霍敦·密夫林出版社。但这次,曼尼克思又将所有的人狠狠地忽悠了一把,他压根就没有一位因研究中国问题受到总统重视的哥哥。出版社把那几年的《评论回顾》查了个遍,既没找到一位叫“约瑟夫·曼尼克思”的编辑,也没找到那一系列研究李鸿章的文章。B14a 摘自《国家历史》 图片注释: 图片1 : 李鸿章 图片2 : 李鸿章和家人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