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家族:父子同为清廷进士

作者: 暂无 日期:2007.10.22 点击数:30
安徽市场报

【报纸名称】安徽市场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07.10.22

【版次】第B2版:名门家族

【入库时间】20120620

【全文】

 

1838年,李文安37岁进京会试中进士,可谓“大器晚成”,彻底改变了李家以后的命运;1847年,李鸿章成为当年进士第39名;李瀚章后来被清廷赐同进士出身。

祖父李殿华

李鸿章的祖父李殿华是个“50年不进城”的乡下读书人,总不进城但总想从黄土地上走出去,于是对科场功夫甚为在心。他考试总不顺利,科场屡次失意,后来就在家设馆教学生和孩子读书,把希望寄托在儿子们身上。他家是一处三进的小瓦院,有几十亩地,算不上很富裕。但是李殿华心气很高,立志让4个儿子都能读书做官,飞黄腾达,光宗耀祖,为此不惜工本地请来科场高手当家庭教师,助儿子们攻读、备考。小儿子李文安于江南乡试中举,4年后又考中了进士,从而跻身于京城衮衮诸官之列,使李家这个淝水边的中农之家,一夜之间“以科甲奋起,遂为庐郡望族”(《庐州府志》)。李文安即是这个家族走出安徽、走向官场、走向京城、走向沿海的第一人,是李家有家谱记载的前7代人中,惟一的1个进士。

哲学领域独树一帜;其后叶丁易、马茂元、舒芜、严耕望等文史大家各擅所长,成就卓著。

父亲李文安

父亲李文安(1801-1855:54),号玉川,又号玉泉,别号愚荃,榜名文轩。李文安早年读书读得很苦,在兄弟中排行最小,从小身体很弱。别人家聪明的孩子4岁就开始启蒙了,他到8岁才读书,到了13岁,别人都有考上秀才的了,而他才读完“四书”和“毛诗”。老爸望着他直发愁,没看出他是个大器晚成型的人才,还以为他贪玩不用功,就叫大儿子李文煜来督阵,专门管着他读书。结果李文安中了举而大哥未中,而且正好与数年后大红大紫的曾国藩同一年考中,这种关系过去称为“同年”。李文安性格比较内向,“资性中下”,但万事心中有数,眼力不差,同年中始终与曾国藩拉得挺紧。李文安早早地就安排2个儿子李瀚章和李鸿章去拜曾为师,跟其学“经世之学”。

李文安是京城里刑部的执法官,曾任主管广西、奉天、山西的司员,当过提牢厅和秋审处的主管,掌管着犯人的生杀大权,还亲自管理过2个监狱。李文安在刑部一干就是18年,一贯秉公办事,官私毫无闲言,最后官至督捕司郎中,记名御史。李文安严禁狱吏虐待囚犯,规定囚饭每人要保证给足1满勺饭,为了防止狱吏克扣斤两,遇到开饭就要亲自检查,并且亲自尝尝生熟。春夏季节,狱中易发传染疾病,他早早派人熬好了药做好准备,甚至夏天买来扇子和席子,冬天捐献棉衣,还在每个“所”备置12条棉被,供生病的犯人发汗养病之用……在他管事期间,狱中没发生过意外死亡之事。

李瀚章和李鸿章兄弟

李鸿章,21岁中举,24岁就中了进士!李鸿章1845年(22岁)来到京城,成为曾门的学生,果然2年后(丁未科)中了2甲13名进士,朝考后成绩名列前茅,入了翰林院,与后来成为中国第一任驻英大使的郭嵩焘,闽浙总督、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以及曾国藩的幕僚陈鼐,并称为“丁未四君子”,都被曾国藩看好。1858年,安徽已成太平军的主战场,官军方面以郑魁士为统帅。李鸿章心高气盛,面对太平军的攻势总是心有不甘,对郑魁士的退避战略也大为不满,坚持应当迎面痛击,大战一场。郑魁士并不把他放在眼里,就说:“你这么想打仗,叫你带兵能保证打赢吗?”李鸿章说:“我保证打赢!”郑魁士又问:“你话说得好听,敢立军令状吗?”“立就立!”李鸿章立马就递过去。7月,“官军与贼战而大败,贼漫山遍野而来,合肥诸乡寨皆被蹂躏,傅相所居寨亦不守。封翁(李文安)先已捐馆(去世),傅相与诸兄弟奉母避之镇江,而自出谒诸帅,图再举,既落落无所合”(见薛福成《庸龛笔记》)。这一仗太平军大破清军,李鸿章的团练队伍全被打垮了,只好逃跑。这一仗打得他在安徽也站不住脚了,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好在大哥李瀚章在江西曾国藩幕府,全家就都逃往江西。他单枪匹马,牛皮已吹破,只好灰溜溜地前往江西,先到大哥那里,然后伺机入曾国藩幕。这大概是李鸿章一生中最狼狈的时候。

李瀚章,29岁时考上拔贡(从秀才中考试选拔出的优等生)时,李鸿章已中进士2年了,此后李瀚章学业再无长进。

老三李鹤章,15岁就跟父亲去京城读书了,20岁时还没读出个名堂,就由老爸花钱捐(买)了个国子监生(即国学生,清廷最高学府国子监的学生),26岁仍是个秀才,后来横竖考不上也就死了这条心。

老四李蕴章,少年时患眼疾,只能捐个国学生。

老五李凤章,小李鸿章10岁,早年也被老爸带入京城读书,曾游太学,没念出名堂就在国史馆当个誊录员,20岁时原计划到南京参加江南乡试的,却因太平天国兴起而作罢。

老六李昭庆,学历也只到国学生为止了。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