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赐匾“津海新关”

作者: 暂无 日期:2012.05.31 点击数:40
安徽商报

【报纸名称】安徽商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2.05.31

【版次】第A04版 (人文·皖美)

【入库时间】20120820

【全文】

·老茂/文·

1860年签订的《北京条约》,辟天津为对外商埠,津海关税务司署旋于次年建立,称“津海新关”,简称“津海关”。说起李鸿章赐匾“津海新关”,不得不从德璀琳相关掌故说起。

至1945年8月,津海关计有63任税务司,均由外籍人把持,其中第四任德籍人名叫德璀琳(1842~1913年),任职时间最长(22年),影响也最大。在德璀琳任津海关税务司期间,由津海关出资,修筑了天津第一条碎石马路,当时定名“德璀琳路”,后改名为“马场道”。

光绪四年(1878年),总理衙门批准李鸿章建议,决定由海关总税务司英籍人赫德(据说这个中文名字来自李鸿章的创意)主持,并指派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以天津为中心,在上海等五地设立海关书信馆;当年三月,由津海关与商号合办的邮局——天津华洋书信馆开张,由德璀琳主管全国海关邮政。七月,面值五分银的海关大龙邮票12500枚通过各口岸海关发行,这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发行的邮票。

10年后,津海关办公楼于光绪戊子年(1888年)扩建竣工(今天津市和平区营口道2号)。由于德璀琳与李鸿章在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谈判时就初次相识,两人关系甚洽,故德璀琳呈文恳请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赐书关名。译文如下:

敬禀告:窃津海新关自上年夏间开工修造,刻下业已一律告竣,自应悬挂匾额,税务司谨备纸张送呈,恭请中堂俯赐法书“津海新关”四大字,发交税务司袛领,敬请摹勒,择吉悬挂,实深荣幸,端肃恭敬福绥,垂鉴。

德璀琳

光绪十四年九月初五

因同在天津,李鸿章收到信函后,很快书就匾文:“光绪戊子 津海新关 李鸿章”。“光绪”二字为红色,其余均为黑色,显得非常庄重。 “津海新关”四字为正楷,每字约40厘米见方,特别显目,被誉苍劲有力、章法和谐、方正饱满。随后,拓帖制作成匾,可能是因此匾超大的原因,始终未悬挂,封藏于津海关仓库,竟深睡百年。年久遗忘,却幸运逃过文革运动一劫。

此匾于 1984年偶被发现,海关总署令“切实保护、不得外流”,尔后天津海关妥善保管这一国家级文物,现珍藏于中国海关博物馆。不久前,笔者有幸目睹此匾,并兴致盎然地测量了尺幅。拓帖长为226厘米,宽为66厘米;匾框长为242厘米,宽为82厘米。这个匾额上有两个笔画错字:“海”字最后一笔的“丶”被写成了 “丿”;李鸿章落款中的“章”字的最后一笔“丨”直通到早字头上。博学多识的李鸿章怎么会把这两个字写错呢?据海关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史料记载,李鸿章匾额上的“海”字露头,意味着中国白花花的银子流出国门,被列强瓜分。 “早”字露头则寓意着希望中华民族摆脱凌辱,早日崛起。

目前,在合肥的李鸿章故居陈列馆也挂有一幅此匾的仿制品。今年初,天津海关还派人到陈列馆走访,深入挖掘李鸿章与海关乃至家乡的更多资讯。

每年的5月5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合肥海关开关纪念日。当然,李鸿章这位曾经倡导洋务、走向共和的安徽人,不可能想象到百年之后,在自己的家乡——安徽口岸建设发展如此迅速,芜湖、安庆、马鞍山、黄山、蚌埠、铜陵、阜阳、池州相继设立海关,滁州和宣城海关正在紧锣密鼓筹建之中。同时,为落实国家支持区域发展的措施,便利安徽外贸企业在环渤海口岸通关,合肥海关已与天津海关签订了“属地申报,口岸验放”通关协议,环渤海成为江淮大地的无水港,口岸功能已延伸到他的故乡。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