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孙门”事件(图)

作者: 暂无 日期:2011.10.17 点击数:10
新金融观察报

【报纸名称】新金融观察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1.10.17

【版次】第52版:历史

【入库时间】20120620

【全文】

最早报道孙李会面的《中国革命记》封面

一个重量级的历史人物,接见了另一个即将成为重量级的历史人物,畅谈改革与革命,这当然是近代史上极富戏剧化的场景。

但是,这是真的吗?

1894年,中日危机一触即发。

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天津会见了一个年轻人,他自报家门叫“孙门”——原来,是他的广东口音太重,将“文”字读成了“门”字。其实,他的名字叫孙文,日后大名鼎鼎的孙中山。

据说,28岁的孙文向71岁的李鸿章提交了一份关于改革的建议书,而在面谈时却大谈革命。

一个重量级的历史人物,接见了另一个即将成为重量级的历史人物,畅谈改革与革命,这当然是近代史上极富戏剧化的场景。

但是,这是真的吗?

面见李鸿章?

最早记录孙李历史性会面的,是民国元年(1912年)上海自由社编辑出版的《中国革命记》第1册中一篇题为《孙文》的传记。

这篇传记说:

“值中日战争之前,孙乃由湖南溯扬子江渡海至北京,冒死谒李鸿章,密陈北京政府之横暴腐败,革命之不可缓。议论雄快。李谢之曰:‘今日之革命,余亦知其不可已。然余年七十有九,精力既衰,断不能大有为。幸君努力为之,中国前途惟君是赖,余必为君后援。’”

从此文看来,李鸿章与孙文简直是惺惺相惜,相见恨晚。这一说法后来被国民党正史不断引用。胡去非在1931年出版的《孙中山先生传》中,几乎原样引用了这篇传记。

问题是,这篇佚名作者写的传记,却出现了几处明显的错误。大陆著名史学家黎澍指出,一是长江流向:长江自西向东,由湖南出扬子江应为“顺”流而下,不是“溯”流;二是孙李会见的地点:遍查相关公私记载,1894年5-6月间,李鸿章除了一度赴旅大和威海等地校阅海军外,常驻天津,并无到北京的任何记录,孙李二人不可能在京见面;三是李鸿章当年的虚岁为72,周岁71,自称“年七十有九”就有点离谱了。

黎澍还认为,孙李会谈不可能谈及“革命”,因为当年的孙文尚未与时俱进到使用这个新名词。国民党党史权威冯自由考证说:“在清季乙未(1895年)兴中会失败以前,中国革命党人向未采用‘革命’二字为名称。从太平天国以至兴中会,党人均沿用‘造反’,或‘起义’、‘光复’等名词。及乙未九月兴中会在广州失败,孙总理、陈少白、郑弼臣(郑士良)三人自香港东渡日本,舟过神户时,三人登岸购得日本报纸,中有新闻一则,题曰支那革命党首领孙逸仙抵日。总理语少白曰,‘革命’二字出自《易经》‘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一语,日人称吾党为革命党,意义甚佳,吾党以后即称革命党可也。”

黎澍最后认为,以李鸿章的一贯作风,不可能附和孙文的革命主张。

黎澍列出的五点理由,除了第一点“顺”江还是“溯”江这一枝节,可能是传记作者笔误外,其余四点都是致命的硬伤。黎澍因此质疑孙李根本就没有见面。

而在1931年引用了孙李见面文字的胡去非,在1937年编撰《总理事略》(后来再版为《国父事略》)中,又改口说“先生(孙文)见李鸿章不遂”。 

根据李敖的考证,国民党败逃台湾之后,曾担任过中国广播公司董事长的梁寒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