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是“罪人”还是“能人”?

作者: 陈湘阳 日期:2003.05.12 点击数:50
深圳商报

【作者】 陈湘阳

【报纸名称】深圳商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03.05.12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T关注《走向共和》人物争议(之二)$E$$ $T在历史学家眼中,对李鸿章的历 史评价,早已不是简单的“卖国贼”三 个字就可以结论的。然而,学术成果 的“普及”似乎并不得力,李鸿章的荧 屏形象一直没有大的变化。《走向共 和》中“全新”的李鸿章形象,让普通 观众感到诧异,以至有“平反”、“翻 案”之说。$E$$ 电视剧《走向共和》中的李鸿章是 引发争议最多的人物形象。实际上,对 晚清重臣李鸿章的研究,史学界已经 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在历史学家眼中, 对李鸿章的历史评价,早已不是简单 的“卖国贼”三个字就可以结论的。然 而,学术成果的“普及”似乎并不得力, 李鸿章的荧屏形象一直没有大的变 化。《走向共和》中“全新”的李鸿章形 象,让普通观众感到诧异,以至有“平 反”、“翻案”之说。$$ 是否“翻案”?$$ 《走向共和》在观众面前展示了一 个公忠体国、鞠躬尽瘁的李鸿章;一个 “苟利国家生死以,不因祸福避趋之” 的李鸿章;一个首倡洋务、虚心向西方 学习的李鸿章;一个力图挽大厦于将 倾的李鸿章;一个含诟忍辱,挣扎奋斗 的李鸿章;一个奉行经世致用、埋头苦 干数十年却终免不了悲剧性命运的李 鸿章……$$ 有观众认为,电视剧中塑造一个 有血有肉的人物是必须的,但如果把 已被中国历史认定的大卖国贼,变成 一个人性化的“正面人物”,那么,许许 多多忠良正义之士、为新中国舍身取 义的革命先烈,我们的电视剧又该如 何跟他进行区别呢?李鸿章镇压过太 平天国和捻军,严重“惧外”,外交上抱 定“委曲求全”原则,与列强签订了丧 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这 样一个卖国贼,要让观众去欣赏、理 解,那么我们的国家尊严、民族大义、 人民人权谁去理解和维护?$$ 《走向共和》审片、中国社会科学 院近代史所教授雷颐认为,这部作品 最有意义的突破,在于对洋务运动的 肯定,进而把李鸿章放在近代非常复 杂的历史脉络中进行历史的阐释,而 不是简单作道德的、充满义愤且带有 脸谱化的评判。李鸿章为晚清重臣40 余年,可以说,晚清的种种矛盾,如变 革与守旧、中外关系、面对一次次列强 侵略是战是和的艰难选择、朝廷与外 臣的关系、朝廷内部帝后两党的争斗、 洋务各派系间的明争暗斗……全都集 于李氏一身。在这千头万绪之中,他认 识到中国面临的是“数千年来未有之 变局”,遇到了“数千年来未有之强 敌”,提出“外须和戎,内须变法”作为 中国近代化纲领,识见超出当时一般 官僚。或许,人们会认为李鸿章最大的 污点是签订了《马关条约》和《辛丑条 约》。的确,这两个条约确实是丧权辱 国,但问题是签订这两个条约并不是 李鸿章的个人行为,而是代表当时中 国政府的政府行为,最后的批准权实 际在朝廷。$$ 北大历史教授房德邻则认为,历 史不容轻易“翻案”。他说,对一个人的 评价应该有一个最基本的倾向概括。 李鸿章是晚清投降派外交的代表,这 是无法否定的。有人举例李鸿章把《马 关条约》的4亿两白银还价到2亿两, 就认为他不是投降派,这是不对的。讲 价还价这是任何一个外交家谈判时都 要做的。正确评判像李鸿章这样有历 史争议的人物,应该更为全面地引用 历史资料,比如对《伊犁条约》的签署, 李鸿章就曾动谈判代表按俄国提出的 条件全盘接受。虽然讲“弱国无外交”, 但有的时候弱国也可以去争。在可能 争的时候力争了,才是爱国外交家。如 果说可以这样为李鸿章翻案,我们认 为大清国就没有投降派可言了,当时 的革命者把清朝当成投降政府来推翻 的所有理由也都不存在了。$$ 有无拔高?$$ 有些观众认为,不能把李鸿章简 单地说成是卖国贼,但是也没必要把 他弄成民族英雄。《走向共和》似乎 把李鸿章过分拔高了。李鸿章毕竟只 是晚清“庸众中的杰士”,可以算得上 是一个“能人”。但是他“不识国民之原 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 原”。他向西方学习,毕生追求富国强 兵的梦想,却始终只停留在器物层面 上。他没有也不可能去改变腐朽的封 建体制,于是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只是 “沙上建塔”。正如他自己所说,终其一 生,他“只是一个裱糊匠,面对一个破 屋只知修葺却不能改造”。所以,如果 把李鸿章演成像林则徐一样的人物, 就有点可笑了。$$ 史学博士翁飞认为,《走向共和》 对李鸿章这个形象的刻画非常传神, 改变了以前一贯的卖国贼形象,基本 符合历史原貌,但有少许拔高。他说, 历史上的李鸿章可以说是一个悲剧式 的人物,他确实眼光独到,为清朝的复 兴尽了很大的努力。但也有虚伪的一 面,有时候口是心非,做过一些违心的 事。比如淮军和北洋水师之中的腐败 现象,李鸿章就应该负责任,但电视剧 中回避了这一点,反而突出了他的高 瞻远瞩。$$ 《走向共和》编剧盛和煜说,如果 观众看了全部前26集电视剧后,就会 发现,其实剧中对李鸿章也进行了大 量的负面描写。盛和煜介绍,其中最典 型的就是李鸿章对北洋水师提督丁汝 昌说的“我就是要任人唯亲”。他明知 道丁的才干不足以统领这支亚洲最大 的舰队,但还是要用他,就是为了培养 自己的势力。再如,甲午战争前,李鸿 章一再希望通过洋人的调解来化解战 争,这种思想也是错误而且幼稚的,甲 午战争的失败李鸿章有不可推卸的责 任,当然,责任并不是他一个人的。而 且,《走向共和》一开头就表现了李鸿 章为一只献给慈禧太后的鹦鹉无比上 心,这也是阿谀奉承的官场嘴脸,而不 是一个英雄应有的行径。$$ 偏颇之嫌$$ “李鸿章是经世之才,只是生不逢 时。要是他早生一百年或者是晚生一 百年,他是可以重新书写历史的人物。 翁同和是中华民族的罪人,他根本不 知大是大非!慈禧只不过是历史的一 个产物,说中国亡在她手里,不太公 道,因为历史总是需要人来承担责任 的。光绪只是一个平庸的君主,指望他 拯救中国,这就是康有为、谭嗣同等人 的愚蠢之处。”──这是一名观众发出 的感叹。$$ 有观众认为《走》剧突出洋务派, 但对维新变法志士淡化处理,对翁同 和及光绪帝的刻画有丑化之嫌。$$ 翁飞认为,历史上的翁同和的思 想其实也很新,他可以说是维新变法 的第一导师,不像剧中所演的那样保 守和心胸狭窄,为一己之私利与李鸿 章争斗。《走向共和》有贬低翁同和抬 高李鸿章之嫌。$$ 历史学家姜鸣说,《走向共和》为 翻案而翻案,为了突出李鸿章而设计 的对立面翁同和,被简单化脸谱化,成 为伪君子真小人的反派人物。从创作 的方法上看,同以前别人丑化李鸿章 异曲同工,实在未见高明;而对于广大 不熟悉历史的观众来说,则造成了严 重的误导。$$ 雷颐指出,《走》剧在对洋务运动、 李鸿章等洋务人物作了新诠释的同 时,却又有“矫枉过正”、过于简单化之 嫌。洋务各派系间的明争暗斗非常激 烈,李鸿章与张之洞的矛盾就很深,这 在这部电视剧中完全没有反映出来。 其实,如实地表现这些,更能使人感到 历史的复杂与丰富。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