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鸿章的“名言”说起

作者: 暂无 日期:2011.01.16 点击数:20
荆门日报

【报纸名称】荆门日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1.01.16

【版次】第01版 (头版)

【入库时间】20110412

【全文】

□荆山佬

李鸿章何许人也,稍微有些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他是晚清时代的四大名臣之一。据说李鸿章曾经说过:“天下最容易的事,便是做官,倘使这人连官都不会做,那就太不中用了。”其实历来做官也有做官的诀窍,即“官诀”。李鸿章生活在清代晚期,“官诀”经过历代官吏的精心“修炼”,到清代已经集大成,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据说集大成者当首推张之洞,张之洞总结的为官之道只有六个字,这六个字就是:多磕头,少说话。当时还有人作了一首《一剪梅》对“多磕头、少说话”的六字做官真经进行了绝妙注解。

清代官场精于官诀的官员为数不少,如王文韶、翁同和、李盛铎、善耆、徐世昌等,但践行这六字真经最优秀的当属历任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宰相的曹振镛,有人说《一剪梅》就是讽刺曹振镛的。他能获得这样的高位和殊荣,并非因为他干过多少值得称道的政绩。曹振镛虽然历任三朝显宦,但确实没有多少大事可以记述,所以《清史稿曹振镛传》的篇幅很短,只有700多字。既然曹振镛平平庸庸,无所建树,为何能在政治上平步青云,长盛不衰呢?就是因为他精通“官诀”。清人朱克敬《瞑庵二识》披露其自白云:“曹文正公晚年,恩遇益隆,身名俱泰。门生某请其故,曹曰:‘无他,但多磕头,少说话耳。’”当时,道光每天都要批阅大量的奏章,批阅吧,苦不堪言;不批阅吧,又怕臣下欺骗;对皇帝的心态“了如指掌”的曹振镛便献上一条“妙计”:“皇上几暇,但抽阅数本,见有点画谬误者,用朱笔抹出。发出后,臣下传观,知乙览所及,细微不遗,自不敢怠忽从事矣。”道光依计而行,果然省时省力。史载,道光帝对曹振镛“恩眷之隆,时无与比”。在皇权专制下,封建帝王掌控着文武百官的生杀予夺大权,如果巴结上了皇上,无疑就是打通了官运亨通的通道,曹振镛确实深谙此道。由此可见,在清代当官既有集大成的官诀理论可以指导又有践行的典型可以仿效,难怪李鸿章要说“天下最容易的事,便是做官”了。

现在,我们实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我们的干部是人民的勤务员,各级干部肩负的责任重大。特别是随着干部制度改革的深化和反腐败力度的不断加大,《党员监督条例》、《纪律处分条例》、《公务员处分条例》纷纷出台;同时不断掀起的“问责”风暴,尤其是对重大安全事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和重大群体性事件的责任人员以及工作不力的人员,坚持“有责必究,有咎必辞”;于是,有人开始感叹当官难了。山西临汾某县县长说:“在山西为官已属高危行业,搞不好就要锒铛入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国家公务员局局长尹蔚民则说:“当公务员,并不是有些人想的一份报纸一杯清茶那么清闲,现在也不好当,不能不作为,不能乱作为,不能越位,不能缺位,出了问题,责任追究力度也越来越大。”当官难正成为现在官场上比较正常的感受,从某种意义上说,官员叫难正是老百姓的福音。但笔者认为,必须看到现实社会中虽然像“五毒书记”张二江那样公开著书立说贩卖官场哲学的不是很多,但官场的各种“潜规则”却仍然无时无刻不在指导着一些官员的言谈举止,“官诀”仍然无时无刻不在发挥作用,影响着一些官员的仕途之路。时至今日,“官诀”的阴魂仍未消散,在有些地方和部门甚至还在蔓延。要想为官者真正做到“心忧天下,情系百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真正成为人民的公仆,让“官诀”成为历史,关键恐怕还在于把官员的任免权还给老百姓,为此,我们任重而道远。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