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呼吁恢复李鸿章祠堂

作者: 暂无 日期:2009.07.08 点击数:10
济南时报

【报纸名称】济南时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09.07.08

【版次】第A01版(要闻)

【入库时间】20120520

【全文】

图一:日前,一座辛弃疾铜像被运至“稼轩祠”,以替代之前的辛弃疾像

图二:1960年,李公祠被改建为“辛稼轩纪念祠”

本版摄影 崔健

时报讯(记者 钱欢青)去过大明湖的人都知道,在大明湖南岸,有一座“辛稼轩纪念祠”;但是也许很少有人知道,这座“辛稼轩纪念祠”原来却是为纪念李鸿章而修建的李公祠。日前,山东某高校教授、学报主编,文史专家李耀曦先生希望通过本报呼吁恢复李公祠的本来面目:“在晚清修建的多座李鸿章祠堂中,济南大明湖李公祠绝不是最大最好的一座,但因1960年改作‘辛稼轩纪念祠’,却歪打正着,成为如今全国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它距今已有105年的历史,作为古建筑历史文物,完全应该恢复原貌,予以保护。”捐款碑推翻民间传说———

李公祠不是为拍马屁而建的生祠

近日,在大明湖扩建工程中,工作人员在修复稼轩祠西侧皖江公所时,于南边临湖大殿屋内,东西两面墙上各发现一块当年嵌在墙上的修建李公祠捐款碑。李耀曦告诉记者,这两块碑作为很好的实物史证,推翻了不符合史实的民间传说,即:大明湖李公祠,是当年济南地方官员和商绅们为拍李鸿章马屁而修建的李氏生祠。

李耀曦告诉记者,李鸿章死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而皖江公所捐款碑表明,捐款是在光绪二十九年,李公祠的建成是光绪三十年(1904年)。其实,当年济南修建李公祠,是“奉诏办事”的政府行为,慈禧太后是有懿旨的。李鸿章是清朝汉族官员中唯一一个朝廷御批为其在全国和京师都建纪念祠堂的人。李鸿章是1901年11月7日在北京贤良寺死于钦差大臣任上的,这天正好离他签订《辛丑条约》两个月。李鸿章的死,慈禧最伤心。《清史稿》说:李鸿章死后,“事闻,两宫震悼,赐祭葬;赠太傅,晋封一等侯,谥‘文忠’;入祀贤良祠。”当时修建李公祠远非济南一处,而是由清廷颁布诏书,先后在其安徽家乡和京、津、沪、苏、浙、冀、鲁、豫等任职之处,共修建了10座李鸿章祠堂。当然,名义上是各地自愿捐建,由地方官员上奏章,中央朝廷御批,士绅奉诏办事。从皖江公所两块捐款碑上看,大明湖李公祠并非济南独自捐建,而是由山东、直隶(河北)两省官员共同捐款,由山东巡抚周馥领衔捐建的。捐款最多的为直隶总督部,捐款两千两白银,其次是山东巡抚部,捐款一千两白银,最少的是山东各地县令捐款五十两银子,没有普通商贾百姓。

史学界已为李鸿章正名———

推动中国近代化第一人

李耀曦说,当时李公祠之所以被改建,和李鸿章在历史教科书中的“卖国贼”身份不无关系。李耀曦说,李鸿章虽然争议很大,但是其历史功绩却不容忽视,“身处晚清大变革时代,李鸿章选择了一条与他的老师曾国藩行程迥异的道路,几乎以一人之力,引领北洋集团,拉开了中国工业化的大幕。他不计毁誉,办交涉、修铁路、建工厂、组海军,最终的目的却与曾国藩殊途同归,在保持社会秩序的前提下,应对‘中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李鸿章不愧为推动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如今百年过后,当人们平心静气客观地看那段历史的时候,已普遍认为,并不能因中日甲午之战的失败,而全盘否定晚清新政改革和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作为清醒的杰出的外交家,李鸿章本人的外交并不失败。晚清外交失败的悲剧,其罪不在李鸿章。”

李耀曦说,如今史学界对李鸿章其实已经有了较为一致的看法:“一、以李鸿章为领袖的洋务派不愧为中国工业革命的先驱。1895年前的洋务改革绝大部分是努力围绕着民生、富国的工业建设而进行的。二、李鸿章虽是晚清‘破屋’的‘裱糊匠’,但绝非旧秩序的维护者,而是掣肘重重的觉醒者。三、李鸿章始终是站在时代浪尖上的改革者,他是19世纪中国对外认识最为清醒的人物。”

恢复李公祠具有多重意义

李耀曦告诉记者,在大明湖扩建之前,欧阳中石先生曾经应邀重游大明湖,他当时也提出建议,希望大明湖恢复李公祠。现在大明湖扩建工程进展顺利,李耀曦再次呼吁恢复李公祠。

李耀曦说:“当年全国各地10座李鸿章祠堂中,以天津李公祠规模最大最为壮丽,但从目前来看,济南李公祠是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它至今已有105年的历史,作为古建筑文物,自有其修复之价值。恢复李公祠,对大明湖公园来说,也必将是一个能在全国叫得响的很好的旅游资源。现今大明湖公园内除历下亭、北极阁外,再无上百年的古建筑。若恢复百年李公祠,它可与历下亭和北极阁一起,列为大明湖现存三大古建文物。另外,据有关媒体报道,近几年上海、合肥、苏州、保定等城市都对其地的李鸿章祠堂启动了抢救保护工程或进行了重新修复。济南若修复李公祠,并非在全国没有先例,因此没有什么敏感性。”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