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李鸿章的本来面目

作者: 暂无 日期:2008.01.06 点击数:20
常州晚报

【报纸名称】常州晚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08.01.06

【版次】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李鸿章是晚清名臣,其一生几乎就是一部清末历史,而对他的评价却是既易又难。易的是可按通常看法对他全盘否定:他靠镇压农民起义起家,后又媚外卖国,留下了千古骂名。而本书却是避易择难,试图予以客观、公正地评价,还其历史的本来面目。 归纳起来,作者对李鸿章三方面的行事给予了不同的评价。首先,李鸿章镇压农民起义,先屠杀太平军,后剿灭捻军,忠实地充当清廷鹰犬,犯下的是罪恶。而且李鸿章还在苏州杀降,背信弃义地杀害几万已放下武器的太平军将士,连封建时代的道德信条都不遵守。其次,对李鸿章后来投身的洋务运动,修铁路,办电报,兴办军事和民用工业,编练北洋水师,基本应该肯定。最后,也是争议最大的一个方面是李鸿章办的外交。如果从他亲手签订的一个个不平等条约来看,他是罪不容赦,被永远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而本书却不就此而止,对他的外交活动又作进一步的交代。因为李鸿章是当时大清国最了解外交的高官,那些倒霉的议和差使往往会让他这个只是地方官(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臣子去办。在外交谈判中平心而论他还是尽力的,费尽心机地去谈、去争,甚至还会打起痞子腔去求、去赖,但弱国无外交,结果仍不得不在割地赔款的条约上签字画押。 这是李鸿章个人的悲剧,客观地说也是历史、时代的悲剧。李鸿章去世后,流亡海外的梁启超写文章称: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这就是说李有过人之才,但见识有缺陷,结果却是个悲剧人物。该书作者认为梁的评语如手术刀般“刀刀犀利,准确异常”,而笔者则以为该书作者的笔触也如同画笔,笔笔真切,浓抹淡涂,绘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传主画像。 特别提醒:纪实文学《晚清有个李鸿章》从今年1月1日起在本报《连载》版连载,敬请关注。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