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请缨出战《李鸿章外交得失录》之一

作者: 暂无 日期:2011.12.24 点击数:10
北京晨报

【报纸名称】北京晨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1.12.24

【版次】第A21版: 每日连载

【入库时间】20120310

【全文】

1861年冬天,安徽省安庆寒气浓重。这天早上,李鸿章心事重重地向曾国藩的大帐走去。这年,李鸿章已经39岁了。他在曾国藩的帐下做幕僚长,从事出谋划策和起草奏折的工作。他一直在等待着一个统帅三军、独当一面的机会。

这天早上,他要见一个人,这个人可能会改变他的命运。李鸿章要见的人叫钱鼎铭,前一天才从上海辗转来到安庆。

咸丰十一年(1861年)的10月至11月间,太平军在忠王李秀成的率领下,连克奉化、慈溪、台州、宁波后挥师上海。太平军包围上海后,警告通商口岸的洋人保持中立,不要轻举妄动。

太平军逼近上海,洋人保持中立,通商口岸的中国绅商无奈之中,成立了一个叫中外会防局的机构,并雇佣了一支洋枪队。洋枪队虽然火力优势明显,但毕竟人数有限,不可能彻底解上海之围。于是,江南名士钱鼎铭便越过太平军重重封锁来找曾国藩搬救兵。

刘刚:实际上中国近代政治有两条路线在起作用,一条路线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革命路线,从太平天国一直到孙中山,用革命收复国权。还有一条是官方路线,也就是改良路线。对于革命这条路线,太平天国是要剿灭的,这个朝廷很容易达成共识,但实践者是汉人曾国藩。

这个汉人的问题,注意到的人不多,敏感的是慈禧太后,她对这个很敏感。曾国藩自己也很敏感。他办湘军,时刻都会提醒自己:你办的团练纯粹是一支汉人的军队,不是一支正规军。曾国藩治军,他不强调这支部队的体制化,他更多地强调这是一支意识形态的部队,理学的部队,以理学治军。他很少给湘军搞“要为朝廷效忠”的教育,他知道,如果是以朝廷的名义对付太平天国,在政治上面不具有任何优势。但他知道太平天国不重视理学,反对伦理纲常,他把士大夫阶层的情感调动起来了,这样,在政治上他就是主动的。湘军,一直到后来的淮军,与过去体制内的军队完全不一样,理学的这个旗帜举得比朝廷这面旗帜还高。

曾国藩在早餐会上征求了几位湘军将领的意见,问谁愿去解上海之围,座下竟无人应答。大家知道,太平军此时已成强弩之末,湘军屯重兵于安庆,对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形成合围,大家都憋着劲要去争攻破天京的“首功”,谁都不想临时分心。

在这种情况下,幕僚李鸿章挺身而出:像我这样的行不行

刘刚:曾国藩跟李鸿章两个人的个性是不一样的。曾国藩的个性有点像农民,农家子弟出身,很朴实,做事都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你看他的修身日记,对自己,是灭自己的心中贼,生了病病因是什么,他说可能跟不仁不义有关,如果古人都是心宽体胖的怎么会生病这不对头。跟一个女人说了几句话,他回来就指责自己一通。他特别爱下围棋,在看人家下围棋时,他忍不住在那儿插个嘴、指指划划,回来也得向自己内心深处挖一通。

李鸿章就不一样,他在徽商的地盘上成长,更接近商人。徽商文化和湖湘文化也不一样。李鸿章这个人其实是比较放得开的,是像我们现在说的洒脱型的人。他平时在曾国藩大本营里面很能干,但是这个人爱睡懒觉。曾国藩每天很早就起来,把周围事情办好了,然后坐在那儿吃饭。所有将领都要一起吃早饭,李鸿章不来,大家就坐在那儿等。等李鸿章来了,他自己很不好意思。后来李鸿章对这个人特别感激,他说曾国藩真是一个好老师,他一辈子的学问都是从他那里得来的。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