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故居印象

作者: 金笛 日期:2014.08.10 点击数:20
贵阳日报

【作者】 金笛

【报纸名称】贵阳日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4.08.10

【版次】第A04版:副刊

【入库时间】20140920

【全文】

走进合肥淮河路的步行街中段,一眼就看到了李鸿章故居。故居两扇高阔厚重的朱漆大门和门上方长方形匾额里金光闪闪的“李府”字样,以及门两边威风凛凛的石狮子,都彰显出赫赫巍巍的高门大户之感。

毋庸置疑,现在的“李府”规模比起当年声势熏灼的鼎盛时期要小很多。李鸿章祖先原在江西,后由江西迁至合肥肥东。自李鸿章这一代起开始发迹。李家兄弟六人,李鸿章排行老二,其余五人也非碌碌庸流之辈,皆身居高位。囊橐充盈的李家聚族而居,悬灯结彩的深宅大院可以覆盖淮河路中段的半条街,时称“李府半条街”。李鸿章死后,李家眉舒目展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其故居经百年变迁,许多建筑已荡为寒烟。现存的建筑规模已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前后共五进,自南向北依次为大门、过厅、中厅以及内眷所住的“小姐楼”。

我们拾阶而上,跨过大门,施施而行三四米便到了画栋飞甍的过厅。过厅正中是一座精美别致的屏风,上方高悬一块明明赫赫的匾额,上书“钧衡笃祜”四个丰筋多力的金色大字,意为李鸿章官显福厚。这四个字是李鸿章七十大寿时光绪皇帝御笔所赐,用以褒奖他对大清帝国所做的震古烁今的功绩。过厅是来客稍候小歇的过渡厅,现在则用作李鸿章生平的展厅。厅内展示着与李鸿章有关的图片、资料和实物。如果用简约的语言描述李鸿章的一生,则大致是: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

富丽堂皇的中厅又叫福寿堂,堂高9米,是现存江淮地区最大的晚清私人住宅厅堂。每扇格门上都雕有造型精美典雅的图案,房梁全是斗榫,不用一枚铁钉。大梁两头都雕成象头形状,寓意吉祥(象)。正上方的横梁上雕有“佘太君祝寿图”,人物造型呼之欲出、栩栩如生。东西两厢是李氏后人的书房,清雅绝尘,宽阔敞亮。中厅上方的长几上,舛错不齐地摆着古钟、花瓶、镜子,寓意住宅“终生平静”。中厅的正中,四根木柱正好构成一个开间,木柱的左右各为一个开间,加上东西两面厢房,形成了明三暗五的格局,颇具江淮地区富家豪宅的建筑特色。东厢房是书房,房中雕刻精美的博古架为“过桥式”,相映成趣的左右两部分可以重叠吻合。其独运匠心的巧妙构思,源于古代阴阳互补理论。左边摆放的楠木书架,正好可以装下一部摛藻绘句的《二十四史》,看上去既美观大方又古朴典雅,。

推开隔离前院与后宅的屏门,便是画栋雕梁,丹楹刻桷,朱栏曲槛的小姐楼。小姐楼又叫“走马楼”,是李府女眷居住的地方,楼与前院中间有道墙,墙中间的门便是过去人们常说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二门。门把小姐们的惊鸿艳影与外面世界严密隔开,即使落拓不羁的翩翩公子也无法踏入二门标情夺趣,落落寡欢的小姐们罔知所措,只能在香闺绣阁里嘁嘁嚓嚓,拉闲散闷。小姐楼后一进的楼上井然有序地摆放着古老的绣床、雕花的梳妆台、大理石面的圆凳,床、台、凳都是有着几百年历史的红木家具。屋内一个漂亮的粉彩瓷礅,放在红木梳妆台前,逞奇眩异。

小姐楼造型独特,不落窠臼,为封闭回廊式木楼。楼下正中的一方天井,上承天光,下接地气,迎合阴阳调和之风水学。楼上东首第一间房,是李鸿章幼女菊耦(著名作家张爱玲的祖母)所住,正中则是老夫人所居。原先的老宅有一个芬芳馥郁的后花园,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后花园早已了无踪迹,唯有这座雍荣闲雅的小姐楼风仪玉立,供人观瞻和把味了。

走出李鸿章故居,脑子里依旧浮想联翩。毁誉参半的李鸿章,积极倡导洋务运动,被视为中国开放第一人。他第一个把电报引入中国,废除了延续几千年的驿递制度,在天津办起电报总局大楼;主持修建了中国第一条长约11公里的唐胥铁路,其所作所为像笔歌墨舞的辉煌篇章,可圈可点。然而,李鸿章并非骨鲠之臣,更无握雾拿云之势,当面对桀傲不恭的西方列强提出的不平等要求时,他却一贯甘言媚词、揣合逢迎、妥协退让,其投降卖国行为俯拾即是。清政府同外国侵略者签订的一系列丧权卖国条约,大多是他直接参与或亲手签订,如中英《烟台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在1896年至1898年间,李鸿章先后两次被沙俄以总计350万卢布的巨额贿赂所收买,与沙俄签订出卖中国领土主权的《中俄密约》和《旅大租地条约》。李鸿章卖国求利的举动,让他的形象骤然失色,最终落得个百喙如一的“卖国贼”名声,流播至今。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李鸿章就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洞鉴李鸿章的一生,也就了解了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