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李鸿章

作者: 乐朋 日期:2014.08.31 点击数:20
今晚报

【作者】 乐朋

【报纸名称】今晚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4.08.31

【版次】第09版: 今晚副刊

【入库时间】20140920

【全文】

《舌尖上的中国》推出了第二部,吃货们对各色美味佳肴,过足了干瘾。这令我想起晚清老饕李鸿章。1896年8月,参加完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李鸿章周游世界,来到美国。连头带尾十天访问,舌尖上的李鸿章,让美国人惊奇不已。

李鸿章时已年过古稀,且又舟车劳顿,但他胃口之好让人咋舌。在美期间,宴请达五次之多;有时,中午吃一场,晚上又一场。除了吃请,李鸿章日常饮食也非同一般。访美时的行李就很奇特,有“金轿一顶,珍禽奇鸟八只” ,还有酒、菜和大量的天山雪水,专供李氏烧茶饮用 ,以及“宫廷特制的桂花皮蛋等,千奇百怪,应有尽有”。他还带了大厨及俩助手,以及许多厨具。他的晚餐有“燕窝汤、烧鱼、鱼翅”等,还要喝“一杯淡葡萄酒”。美国人对燕窝、鱼翅等“天方夜谭式的吃法”,感到不可思议,但对李来说这是家常便饭。

代表大清国出访的李鸿章,在美食文化上摆足了谱。但不要忘记,当时甲午海战刚过两年,李鸿章呕心沥血组建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由其签字的中日《马关条约》,仅赔款即达两亿两白银。对此李鸿章并不放在心上,反倒企图用中国的美食文化来征服洋人,赚回面子,岂不可笑!舌尖上的李鸿章,活脱脱地写实了清王朝的特权腐败和不可救药。

中国前驻德国大使卢秋田说过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法兰克福开往巴黎的列车上,有位旅客手捧一个鱼缸,进了包厢;包厢里的三个人先后发问,德国人问鱼的名称、特性和科学意义,日本人问能否引进日本,而中国人则问:这鱼是红烧好吃,还是清蒸好吃?由此可见,国人的好吃、贪吃习性,已经深入骨髓。

虽说民以食为天,孔老夫子也说过“食色性也”,但我以为,一个民族舌尖上的事业兴旺,恰恰说明这个民族忍饥挨饿的日子太长。饿急了的人,见到什么总想着吃。对《舌尖上的中国》的走红,我不但不感兴趣,反倒有些沮丧。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