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外交遗恨

作者: 卓滢 日期:2014.02.23 点击数:20
劳动报

【副篇名】甲午年读"甲午"之二月纪事---

【作者】 卓滢

【报纸名称】劳动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4.02.23

【版次】A1(品位周刊)

【入库时间】20140420

【全文】

梁启超说: 中日之战,起于朝鲜,推原祸始,不得不谓李鸿章外交遗恨也 。

外交风云万变,跟120年前相比,纷纷扰扰各方还是那些,不过博弈更为复杂,刀锋上交手,何处不惊险。

2014年的2月,邻居俄罗斯正在办 喜事 ———索契冬奥会;另一个邻居日本遭受一场大雪灾,大雪下,安倍四处活动的 热情 并没有降温。不过,雪上加霜的是,有媒体披露日本大量存储武器级核材料。与此同时,韩国的飞机在新加坡航空展上精彩表演,朝鲜正处于一场内政风波过后的相对平静期。而美国人哪怕在一部热门美剧里也不忘拿中日关系来说事。

跟120年前相比,纷纷扰扰各方还是那些,不过博弈更为复杂,刀锋上交手,何处不惊险。身处其中,谁能拍胸脯说看得明白。

历史总是似曾相识的,如今再回首,不难看清一些复杂表象下的简单道理,也让人更警醒于外交之重要。120年前的此时,中日甲午战争的导火索已经点燃,1894年2月15日朝鲜爆发东学道起义。 中日之战,起于朝鲜,推原祸始,不得不谓李鸿章外交遗恨也 ,这是梁启超的话。

李鸿章,甲午战争中绕不开的人物。历史总是充满巧合,2月15日正是李鸿章(生于1823年正月初五)诞辰。另一个巧合是一年后的2月18日,李鸿章被慈禧太后任命为全权大臣,赶赴日本议和。此前1天,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李鸿章辛苦经营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如今,在安徽合肥的李鸿章故居可以看到大厅上方高悬一块匾额,上书 钧衡笃祜 四个字。 钧衡笃祜 ,钧衡,比喻国家宰相一类重臣;笃是厚的意思;祜是大福。意思是李鸿章官显福厚。这四个字是李鸿章七十大寿时光绪皇帝御笔所赐,那一年正是甲午战争之前一年。

短命的光绪显然无力保全李鸿章的福泽。在电影《甲午大海战》的最后有一幕,李鸿章头裹纱布涕泪纵横哀叹; 千古骂名啊 。虽然这可能只是演绎,但是,看到这一幕不禁想起学生时代的一道高考历史选择题, 有几个不平等条约是李鸿章签下的 。对这道题印象深刻是因为考后特地去翻了书,除了《马关条约》,还有《中英烟台条约》、《中法越南条约》、《辛丑条约》……

《马关条约》后,举国都在骂李鸿章,一直到其去世。倒是昔日 政敌 梁启超 敬李之才 , 惜李之识 , 悲李之遇 ,在其去世两个月后写下《李鸿章传》。这是关于李鸿章的第一篇传记,读来气势磅礴,让人感叹。他还说了句公道话: 是役也,李鸿章之失机者固多,即不失机而亦必无可以幸胜之理……然则徒罪李鸿章一人,呜呼可哉?

梁启超总结了李鸿章在对待朝鲜问题时失去的先机。在东学道事件的处理中,偏听偏信袁世凯,没有识人之明。盲目出兵,给了日本出兵的理由。殊不知人家早想打瞌睡,正好你送来了枕头, 日本既发重兵,有进无退 。还有就是你说是 藩属 ,日本说,那是自主之国,更倒打一耙,说你急着派兵来干涉人家内政,背后目的是什么。至于他自己,则是来帮忙看着你的。梁启超最后写道: 自是而李鸿章兵事上之声誉终,而外交上之困难起。 梁启超没有说的120年后有学者进行了补充。雪珥在其《绝版甲午》中这样写道: 武士刀为核心的日本料理成功地披上了西式的‘文明’、‘进步’外衣,全球营销 。日本外交的粉饰功夫、现代攻关手段和阳奉阴违在《绝版甲午》里一一呈现,读着那些往事,听着新闻里安倍的种种说辞,想到的是一句中国古话,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而对于120年后的中国来说,请勿忘李鸿章的外交遗恨。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