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想到李鸿章

作者: 王唯唯 日期:2014.04.09 点击数:40
合肥晚报

【作者】 王唯唯

【报纸名称】合肥晚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4.04.09

【版次】第Z3版:杏花村

【入库时间】20140420

【全文】

又逢甲午年,很自然地就想到经历了晚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的李鸿章。

关于李鸿章,著名史学家唐德刚先生曾称其外御列强,内说昏君,实为一百多年来难得之人才。毛泽东说过:“李鸿章是船,清政府是水,舟大而水浅,李鸿章这艘船在水里无法航行,施展不开。”梁启超与李鸿章是死对头,但梁启超对李鸿章是英雄相惜。因此,梁启超在李鸿章死后短短3个月,写出了煌煌巨作《李鸿章传》,发出“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这三句定论性的感慨。而李鸿章却自称是“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处于内忧外患的夹缝里,不能挽大厦于将倾”。把自己比作“裱糊匠”,将清政府比作“破屋”,其心中之无奈可见一斑。

百年后的甲午年初春,我来到位于合肥市步行街中段的李鸿章故居。

进入大门,与门前车水马龙的景象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故居里面十分冷清。厅正中是座屏风,上方高悬一块匾额,上书“钧衡笃祜”四个字。导游站在匾额下手指上方说:这四个字是李鸿章七十大寿时光绪皇帝御笔所赐,以褒奖他对大清帝国的功绩。其中“钧衡”二字,比喻国家宰相一类重臣;“笃”是厚的意思;“祜”是大福。意思是李鸿章官显福厚。慈禧太后也亲自赐给他一副对联。上联曰“栋梁华夏资良辅”,下联曰“带砺河山锡大年”。意思是说李鸿章是国之栋梁,支撑着华夏的江山,而他呢也是沐浴着皇恩,上天都会祝他长寿。

由过厅步入中厅,又称福寿堂。厅上方的长几上,摆有一只古钟,左边一面镜子,右边一面屏风,寓意这具家宅“终(钟)生平(屏)静(镜)”。中厅的正中,四根木柱正好构成一个开间,木柱的一左一右,各为一个开间,加上东西两面厢房,形成了明三暗五的格局,颇具江淮地区富宅的建筑特色。东厢房是书房,里面的博古架称为“过桥式”,左右两部分正好可以重合在一起。原理出自中国古代阴阳互补理论。厅内展示与李鸿章有关的各种图片、资料和实物。展览分“李鸿章的青少年时代、李鸿章与淮军、李鸿章与洋务运动、李鸿章与外交以及毁誉参半的一生”等四个部分。

过了中厅大门就是李家女眷所居住的地方了。在这个展厅布置的都是李鸿章的墨宝。导游指着写有“常珍笃祜”匾额说,此匾额是1874年李鸿章写给他的亲家汪澄过寿时的。常珍就是多多珍惜的意思。笃就是厚重,祜是大福。此匾额是用十三根松木铺成,表面有明显的凹凸感,为当时的原物,距今有130多年的历史了。此外,展出的还有李鸿章书信和奏折以及一些对联,书写都非常随意,但在随意中彰显了李鸿章的儒雅与风流。从这些展品中可以看出李鸿章对行楷草书都样样精通。

最后上到了小姐楼。楼成回形建筑,又称走马楼,因为楼道很宽,可以容一匹马通过。楼下正中原来有一方天井,是采光通风之用,属于典型的徽派建筑,迎合了四水归堂的说法。当时李家的下水道设置非常巧妙,聚在这里的水都流向了自家的花园,而不是外泄,表现了生财聚财之道。东首第一间,是当年李鸿章的幼女菊耦的闺房,菊耦就是著名女作家张爱玲的祖母。房间里摆放着一张秀床,雕花的梳妆台、靠椅等,都是名贵红木做成,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正中这一间是老夫人的居室,居室上方的“松筠益寿”四个大字,是李鸿章母亲80大寿时,慈禧太后所赐。

回到大厅,再次面对“钧衡笃祜”匾额,我想,历史就如同黄河水,不可能简化到“清者自清,浊者自浊”那样泾渭分明的程度,其复杂性甚至超过常人想象的边际。后人一度简单地给李鸿章冠以“卖国贼”这顶帽子,就是因为他亲手签订了《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对于这两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今天更应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考量,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灾难性后果?城下之盟,哪有什么讨价还价的余地?签署这两个条约,那是个职务行为,谁去都得签,不签可以,那就接着打,接着打能打得过吗?一个昏庸腐败的清政府加上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只能让列强任意宰割。所以任何人处在那个位置都不会比李鸿章表现得高尚。李鸿章不过是清廷的替罪羊。

走出李鸿章故居,街上人潮依然如织。我再次回过身面对“李府”二字时,不禁恍若隔世。百余年春秋,掀开厚重的历史一页,触摸尘封的时光碎片,默默回味这老宅主人是是非非的一生……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