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中堂脾气

作者: 暂无 日期:2009.09.04 点击数:10
周末报

【报纸名称】周末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09.09.04

【版次】第16版:西窗烛

【入库时间】20120620

【全文】

李鸿章一生毁多于誉,他的“中堂脾气”是原因之一。

自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曾国藩办理天津教案遭受朝野的责备而被调任后,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的职位就落到李鸿章的肩上。此后的25年间,他始终没有离开这一职位。外国公使因为厌恶总理衙门大臣的遇事推脱、不负责任,常以李鸿章作为交涉对象。因此,中外一切交涉事件非他莫办,李鸿章一人身系中外的重望。

自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中法战争时,梁鼎芬以“十可杀”的大罪疏请朝廷将其“明正典刑”后,他就一直成为清议攻击的对象。他的“中堂脾气”,实在是他召谤和妨害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所谓“中堂脾气”,是说李鸿章自大、目中无人又好弄权术的个性。

李鸿章的这一脾气,早在他未发达前,就被曾国藩看出了。李鸿章在曾国藩幕府时,常谎称头痛而不愿早起,被曾国藩指责的故事,是世人熟知的。其后他奉命赴上海时,曾国藩又写信告诫他说:与洋人交往,一定要讲究诚信。这显然是针对他“好弄权术”和“自大傲人”的性情而发的。

李鸿章的这种个性,在梁启超笔下也有相同的记载——

李鸿章接人待物,常带傲慢轻侮之色,与外人交涉,尤轻侮之,其言行如同市侩。

他的这一个性,在对外交涉上发生了很恶劣的影响。

李鸿章对于日本始终存着“蕞尔岛国”的轻视心理。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日军侵略台湾。李鸿章极为愤怒,将日本公使召到天津,厉声斥责,并取案上纸笔大书曰:此事如春秋时期之不义战。

李鸿章之激动心情可以理解,但他的举措不免有失外交礼仪,何况又是对一向“小心眼”的日本人呢?

10年后,伊藤博文为朝鲜问题亲来天津与李鸿章商议,李鸿章对这日本首相十分倨傲,使伊藤博文颜面尽失。可见他是如何的自大傲人!

外国人常批评晚清之中国官僚只讲面子而不务实际,这一观点似乎即由李鸿章身上引发而来。俄国人对此体会得更加彻底。甲午战争后,李鸿章出使俄国,祝沙皇加冕。俄国财政大臣维德奉命接待,“初次见面时,对李鞠躬极为深低”,故意客气恭敬。有一次,维德在李鸿章下榻之处,土耳其苏丹忽然来访。李鸿章对苏丹大呼小叫,以至于苏丹拂袖而去。吴相湘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