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宣怀与李鸿章

作者: 暂无 日期:2007.05.26 点击数:20
新民周刊

【报纸名称】新民周刊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07.05.26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多年以后,“欲办大事”和“兼作高官”成了对盛宣怀盖棺定论的不二之词,李鸿章知盛之深,由此可见一斑。撰稿/汪伟(记者)转折点在李鸿章的手下工作是盛宣怀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是识才和惜才的李氏把盛宣怀推上了历史舞台。促成这一转折的机缘,根本是李鸿章与盛宣怀的父亲盛康的交谊,当然,也得力于推荐者曾是协助李鸿章办团练对抗太平军的旧部。盛宣怀和李鸿章之间一开始就包含了种种复杂的联系,这种联系既是情感上的,也是权力上的。作为千万个希图在大清的官宦序列中谋求一席之地的读书人之一,盛宣怀深深知道,这种情感和权力相交织的关联是帝国官僚体系的老传统。他并非出身科举“正途”,使他加倍珍惜追随李鸿章的机会。终其一生,他都对李氏保持着紧密的权力和情感联系。史学家陈寅恪的父亲,学者和诗人陈三立为盛宣怀所作墓志铭中说,盛宣怀“最受知李文忠公(李鸿章)”,原因是,“时文忠为直隶总督,务输海国新法,图富强,尤重外交、兵备。公则议辅以路、矿、电线、航海诸大端为立国之要,与文忠意合”,认为是挽救帝国危亡的洋务事业将二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1870年,盛宣怀开始在陕西协助时任湖广总督的李鸿章“防剿”回民起义,实际担任李鸿章的秘书;他十分勤勉,据说“盛夏炎暑,日驰骋数十百里”而不畏劳苦,当然,其才能也开始崭露头角,据说草拟文稿有“万言立就”的功夫。不久,天津教案发生,列强陈兵海上威胁清廷,李鸿章及其所部淮军从西北调往直隶拱卫海疆。盛宣怀亦步亦趋,随李氏赴天津。熟知军务的他很快被李鸿章任命为会办陕甘后路粮台,又在淮军后路营务处工作,往来天津上海等地采办军需。在李鸿章控制的庞大事业中,盛宣怀参与最多的是筹办洋务企业和外交事务。1874年,盛宣怀在李鸿章指示下参与买回吴淞铁路的谈判。英国人修建一条自上海到吴淞的全长14.5公里的窄轨轻便铁路,这是中国第一条商用铁路,但英人不告而修引起清政府的不满,进而与英国展开外交干涉,最后由盛宣怀等人出面办理,以28.5万两白银将这条铁路赎回拆毁。这种行径在现在看来十分古怪,盛宣怀也觉得十分可惜。这一外交交涉的结果无疑显示清政府当局的颟顸,其过程却颇能显示盛宣怀的才干。李鸿章由此给他 “心地忠实,才识宏通,于中外交涉机宜能见其大”的评价。从此,但凡李鸿章办理外交,盛宣怀多随侍在侧。1884年中法两国爆发战争,李鸿章上奏要求派盛宣怀署理天津海关道。天津海关是李鸿章办洋务的主要参谋力量集中之地。在为盛宣怀的任命制造舆论时,李鸿章颇多“精明稳练”、“智虑周详”、“洞悉症结”和“刚柔得中”等赞美之词,且认为盛氏并非只通洋务,对吏治也有才干和经验,是皇朝首都门户所在的天津海关道的不二人选。盛宣怀在帝国官僚体系中的上升势头不可谓不快。1879年署天津河间兵备道,1884年署天津海关道,1886年任山东登莱青兵备道兼烟台东海关监督,1892年调任天津海关道兼海关监督。1896年后更是扶摇直上,历任太常寺少卿、大理寺少卿、办理商务税事大臣、工部左侍郎、邮传部右侍郎、邮传部尚书等职。外事与洋务既是盛宣怀的晋身之阶,又是李鸿章在19世纪末权倾朝野的基石。1870年代,盛宣怀在湖北主办煤铁矿,李鸿章寄望甚殷,一方面要求他徐缓图进,不要贪功躁动。另一方面,当盛氏发生动摇时,李鸿章立刻给盛宣怀写信,点破事情的利害:湖北煤铁矿的成败利钝关系到洋务大局;在举世瞩目的情形下,如果兴办不力,势必为对洋务心怀不满的官僚所笑话,并使洋务派大吏们在政治上陷于被动;李氏警告盛氏,湖北矿务是他北上为官的“立足之地”,不可不竭尽心力。李鸿章既了解盛氏的才能,更希望他能在巩固洋务派势力的过程中有所作为。1884年盛宣怀主掌轮船招商总局,李鸿章曾去信说,希望他将这个洋务标本“做成铁板模样”,使“来者确不可移”。在信中,李鸿章说道,“至于寂寞身后之名,不知谁何之誉,一笑置之可耳”——这关于身后毁誉的猜测,是文人出身和自负道统的帝国官僚笔底常常可以看见的文句。但多年以后看来,显然并非仅是李鸿章自我牺牲和自我陶醉的悲情意识的发酵,亦是互为知交的盟友之间的秘密谈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