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避祸(图)

作者: 雪珥 日期:2012.03.05 点击数:20
新金融观察报

【作者】 雪珥

【报纸名称】新金融观察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2.03.05

【版次】第54版:历史

【入库时间】20120620

【全文】

李鸿章在年逾古稀时,获得了政治上的解冻,南下广东,既是避祸,又是经营新的根据地。图为1896年法国画报上的李鸿章画像,时年73岁。

让李鸿章远离日渐失控的京城,其实是为日渐弱势的太后——皇帝利益体保存实力,不仅是避祸,而且要在广东经营一片可靠的反攻基地。

李鸿章又要到天津了。

作为天津的老领导,这次他将以商务大臣的身份,前来天津考察2个月。

在接受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接见时,李鸿章汇报了自己计划中的考察,天津成为他的第一站。他计划,在天津一直考察到春节之后,然后再到烟台、青岛、上海等改革开放的第一线。

这一天,1899年12月1日,离春节正好还有2个月,离李鸿章被打入政治冷宫,则足足有4年了。

文∕雪珥

政治冷宫

西方的反应极为灵敏。

11月26日,《纽约时报》就报道了其记者从德国柏林辗转得到的李鸿章出任新职的消息。十多天后(12月7日),李鸿章的亲信之一、中国驻英国公使罗丰禄,在伦敦著名的“Article Club”俱乐部出席月度晚餐,与不少国会议员会面。罗丰禄自豪地宣称,设立专门的商务机构,是中国6000多年历史中(原文如此)的伟大创举,而李鸿章出任该职,必将大大促进中外贸易,大清国的外贸规模有望很快达到每年3亿5千万英镑(《纽约时报12月8日报道》)。这令与会的英国政商名流们大感兴奋。自此,“Li Hung Chang”的名字在冷场了多年后,再度开始频繁出现在欧美报刊上。

4年前(1895),甲午战败,李鸿章一人承担起了几乎所有的政治责任和军事责任,一切荣誉和实权被剥夺殆尽。随即,俄国人指定要他率领大清代表团,出席在圣彼得堡举行的沙皇尼古拉二世(末代沙皇)的加冕典礼,这令他获得了9个多月的缓冲时间,得以周游欧美列国,并受到了国家元首级的隆重接待,在各国都掀起了“中国潮”。

1896年10月20日,李鸿章回到北京。经过欧风美雨的熏陶,甲午战败留给他的颓唐俨然不见了,他自己乃至整个国际社会,都认为回国后必将东方风来满眼春,重新回到重要岗位。但他的政敌们始终没有放松对他的监控。

次日,李鸿章觐见了光绪皇帝,呈交各国君主的国书及颁发的勋章等。随后,他到颐和园觐见慈禧太后,归途中经过废弃的圆明园时,入内瞻仰了一番。李鸿章绝对没想到,这一“擅入禁苑”的行为立即被人弹劾。10月24日,李鸿章被任命为“总理衙门行走”,正部级的调研员;一周后,组织部(“吏部”)拿出了对他“擅入禁苑”的处分意见,居然是“革职”,太后开恩后才改为“罚俸一年”。

自此,李鸿章加入了被边缘化的老干部行列,享受着部长级的待遇,却游离于政治核心之外,每天的工作就是喝茶、看报,或许还有侃大山。

在李鸿章的宁静日子里,天下并不宁静。德国侵占胶州湾、俄国巧取旅顺大连、英国强租威海卫、法国染指广州湾、日本则盯上了福建,德国人甚至公然提出了如何瓜分中国的问题。接着,就是朝局发生剧变,大清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恭亲王去世(参阅雪珥著作《绝版恭亲王》),光绪皇帝将只说空话、不干实事的师傅翁同龢赶回了老家,在诏书满天飞的儿戏般的“戊戌变法”之后,是六君子人头落地的“戊戌政变”,康有为、梁启超等流亡海外……

北京城内波云诡谲,而在贤良寺的大槐树下,一天老似一天的李鸿章静静地观看着这一切。这是他走上工作岗位几十年来,第一次在如此大事件中居然只当一名看客。

风声稍歇后,他又奉命考察水利建设,依然是冷板凳的差使,但涛声激荡的黄河,此时也显得比北京城远为宁静、和谐。

戊戌政变之后,与后来主流史家们所描绘的不同,除了操切的人事体制改革之外,一切改革并没有停下来。

重新回到舵手岗位的慈禧太后,要面对的依然是一系列具体而微的建设问题,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