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版李鸿章10

作者: 暂无 日期:2009.05.13 点击数:10
襄樊晚报

【报纸名称】襄樊晚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09.05.13

【版次】第17版(连载·电视)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停火协议

战争打输了,这时的李鸿章开始在日本的开国元勋、当时的总理大臣伊藤博文身上打主意。两个人在19世纪70年代的《天津会议专条》谈判后都给对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别人比,伊藤博文和李鸿章有20年的私交和书信往来。1894年11月19日,李鸿章让曾经和伊藤博文有一面之交的德籍朋友德璀琳去见伊藤博文。

德璀琳无功而返,伊藤博文倒是有点念旧情,无奈外务大臣陆奥宗光极力反对,怕西洋人进来搅局。最后,伊藤博文找了个使节手续不全的借口回绝了。

李鸿章出场了。1895年3月14日一大早,李鸿章乘德国商船公义号驶离天津,开始赴日和谈的艰辛历程。1895年3月20日14时30分,双方全权大臣首次会谈。

日方的停战条件是:要求大沽、天津、山海关等地的清军全部向日军缴械,天津至山海关铁路交日本军务官管理,且停战期间日本一切军费由中国承担。

李鸿章听完罗丰禄的口译后,大惊失色,口中连呼:“贵方所指之天津、大沽、山海关三地,实北京之咽喉,直隶之锁钥也。倘贵军占此等要地,我方则反主为客,岂不令人有宛如异国领土之感?我为直隶总督,三处皆系直隶所辖,如此于我脸面有关。试问伊藤大人,设身处地,将何以为情?我两人忠心为国,亦须筹顾大局,中国素未准备与外国交争,所招新兵未经训练,今既到如此地步,中日系切近邻邦,岂能长此相争,久后必须和好。但欲和好,须为中国预留体面地步,否则,我国上下伤心,即和亦难持久。”

李鸿章说了半天,伊藤博文只回答:“现在两国相争,中国忽然要求停战,对日军士气大有妨碍,所以要先占据险要之地作为抵押,才不会吃亏。”并且限三天内答复。

三日后,两人再次会谈。事毕,当李鸿章返回途中,被日本浪人行刺,面门中枪,血流如注。李鸿章被刺的消息在国际上掀起谴责日本的强大舆论高潮,沙俄的军队甚至公开进入东北地区。

李鸿章挨了一枪,陆奥宗光给天皇的奏折上这样说:“我观察内外人心所向,认为如不趁此时机采取善后措施,即有发生不测之危机,亦难预料。内外形势,已至不许继续交战的时机。若李鸿章以负伤为借口,中途归国,对日本国民的行为痛加非难,巧诱欧美各国,要求它们再度居中周旋,至少不难博得欧洲列强的同情。而在此时,如一度引出欧洲列强的干涉,我国对中国的要求亦将陷于不得不大为让步的地步。”

由此,一颗子弹换来了日本人无条件停火的协定。这以后,谈判进入了关键的赔款数额之议。伊藤博文将赔款3亿两白银减为2亿两,李鸿章再三要求再减,伊藤博文心中大怒。因为日方早知道光绪的赔款底线,而李鸿章还在这里一分一分地为主子争。

谈判结束时,李鸿章与伊藤博文握手告别,再次请求将赔款大幅减少。伊藤笑着摇头说,不能再减。

李鸿章回来电告北京,不时就收到复电:“如竟无可商改,即遵前旨与之定约。”

4月17日,李鸿章与伊藤博文正式签署《马关条约》。带着《马关条约》草约和脸上的绷带,李鸿章回国了,他发现自己成了举国憎恨的“李二先生”。但是全体军机大臣在上奏给皇帝的一份奏折中说过“中国之败全由不西化之故,非鸿章之过”,这句话令李鸿章老泪纵横。7年后,梁启超说,甲午战争是李鸿章“以一人而敌一国”。

今天,在合肥李鸿章享堂的正殿内,有一个紫檀木制成的玻璃橱,玻璃橱中陈列着一件染满血迹的黄马褂,应该就是李鸿章当时穿着的那件衣服。

点击阅读前期连载

阅读后一期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