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版李鸿章7

作者: 暂无 日期:2009.05.09 点击数:30
襄樊晚报

【报纸名称】襄樊晚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09.05.09

【版次】第13版(连载·电视)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维新

日本人有一个特点,一旦认准了一件事,便一条道走到“黑”。当日本刚刚打开大门,也就是明治维新后的200多天,人家就学着西洋国的做派来叩大清国的门了。

1871年,李鸿章48岁了。如今的李鸿章已经脱胎换骨成“洋务领袖”了。李鸿章1862年率淮军到达上海,亲眼目睹了“落地开花炸弹”的威力,他视之为“神技”。他曾写信给曾国藩哀叹道,“深以中国军器远逊外洋为耻”。

李鸿章恋着日本的变法维新,却恋来了他的“掘墓人”。更有甚者,当我们翻看李鸿章和日本维新的大事记表,却发现两个日后的死对头几乎在一个时期“崛起”。李鸿章以1862年带淮军进入上海为开端,此后进入了八年的上升期。而恰恰这个时期,也是日本人赤脚奔跑,国力极速上升的八年。

1870年10月,日本派明治天皇的小舅子柳原前光前来商谈中日通商立约之事。满清王公大臣没几个拿正眼瞧一下这个昔日的小国,恭亲王和文祥自然将这事儿交给在天津的李鸿章来办。

柳原前光在李面前着实将中日友谊发挥了一番,他说:“我国文化大开,交际日益广泛,近年来与西方各国订约,通商往来频繁,但与邻邦贵国,尚未通情好、结和亲。两国虽有商舶往来,但未修邻交之礼,这岂不是一大缺陷?愿中堂大人尽邻邦之友谊,为共同之利益修盟订约,以敦千秋睦邻友好。”

李鸿章看着这位老弟,做起了联合东方,共同反对西方的美梦。受李鸿章的影响,恭亲王修改了前些日子定的政策底线,将“允许通商,但不订条约”改为“日本于明年特派使臣来华,明定条约”。柳原高高兴兴地经由上海归国。

第二年,日本派遣大藏卿伊达宗城为正使,柳原前光为副使来天津商议条约时,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仔细看了日本带来的草案后大吃一惊。他拉下脸来说:“去年送来的约章,均以两国立论。此次章约,全改为一面之词,而且综合西方各个条约择优采用。这岂非自相矛盾,将前稿作为废纸不成?未订交先失信,以后的事怎么办?”伊达宗城和柳原前光马上解释一番。

最后,李鸿章提出了自己的草案,对伊达宗城说:“自主之国,应有自主之权,何必遵循他人呢?何况条约中无可使西人生疑之处。两国有来有往,与有来无往的西方不同,故立约绝不可与西方完全相同。”伊达宗城要求日商和日货均入内地。李鸿章说:“华人前往西国,随处通行,并无限制。今日本系以八个口岸与中国通商,华人既不能到日本内地贸易,日本岂应入中国内地贸易?此系两国一致,确乎公允,何得引西约为例?”

1871年7月29日,按李鸿章的方案,中、日双方大体上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和《通商章程》。其主要内容是:两国互不侵犯领土,互不干涉内政;一国受他国侵略时须互相支援;互派驻外使节;各通商口岸派驻领事,等等。

这是自鸦片战争后,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公平合理”条约。说到底,外交还是硬实力的外延。这时候的中国,刚经过一场内乱,乱世中涌现出一大批有为官员。中央有恭亲王、文祥,甚至年轻求才心切的慈禧太后,省一级的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

1872年4月9日,柳原前光携外务卿副岛种臣、外务大辅寺岛宗则的书信来到天津,要求改订前约,被李鸿章断然拒绝。

4月30日,中日交换《中日修好条规》和《通商章程》批准书。李鸿章和日本特使副岛“畅谈半晌”。这时候的日本满怀着牢骚和希望,副岛大骂西方列强领事裁判权有害于国家主权,宣称已派人去西洋谈判,能否谈成还是一个问号。

这些话引起了李鸿章的共鸣,他高兴地说:“希望日本成功,如果成功,请抄写一份给我,我大清也要效法日本修改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日本人果然在1910年废除了所有对其不平等条约。这时李鸿章受尽日本人的气,已经作古九年了。

点击阅读前期连载

阅读后一期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