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李鸿章(30)

作者: 暂无 日期:2008.05.29 点击数:50
深圳商报

【报纸名称】深圳商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08.05.29

【版次】第C05版 (万象)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李鸿章为十九世纪中国的发展制定了一整套大的规划

今天的人们只看到了甲午战争带来的巨大灾难,却轻易地忽视了造成这场灾难的深层次原因,为什么对李鸿章提出来的本来可以预防这一灾难发生的诸多措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至今没有人反思这个问题。

如果按李鸿章的做法,我们加强海防建设的话,可以防止甲午战争的爆发,甚至赢得这场战争。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是我们研究历史,来分析李鸿章当时提出的以海防战略作为一个国家的立国之策,确实是非常有道理的。我们的国歌里有一句话: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都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为什么要到最危险的时候才发出吼声?为什么我们不能在没到最危险的时候就防患于未然?我们为什么不能在这之前就采取措施,避免国家的发展走弯路?当时,能够防止国家沉沦的众多措施,李鸿章等人都提出过,可悲的是朝野没有人响应。

那个时代的中国,人人都在醉生梦死,没有人睁开眼睛往前看。李鸿章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看到国家发展战略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存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提出了海防建设战略,为十九世纪中国的发展制定了一整套国家发展、走向世界的大的规划,确实是非常了不起的人。可惜的是这个规划没有得到响应,使得李鸿章空有一番抱负,空有一番设想,却不能够实现,抱憾终身。

人类社会的斗争和自然界一样,大凡能够留下的种群,绝对不是体态丰满、羽毛漂亮的,而是牙齿和爪子非常锐利的。我们说李鸿章的海防战略,虽然没能够得到实现,但至少在今天,我们来研究分析时代发展的时候,能够给我们一些非常有益的启示。看到那个时代的人,为这个国家民族所设想的一些发展道路,所设定的一些发展目标,也许可以有所借鉴。

关于李鸿章在海防建设问题上做出的一些设想及提出的一些建议,我曾经写过一篇很长的文章,在台湾中央研究院发表过,台湾的很多同仁非常赞赏,当时关于海塞防之争的问题,中国相当多的学者还在讨论你是我非。其实如果跳出这个是非的争斗,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的大战略,绝对不是海防和塞防那个简单的历史争论所能涵盖的。

下面我给大家讲中法之战。这是中国在十九世纪后半叶和法国人打的一场非常重要的战争,是一个给中国带来重大影响的战争。因为,如果没有这次中法之战,日本人也许不会那么快地发动甲午战争。

中法之战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和法国为了越南打的一场仗。这场战争从1883年到1885年,断断续续,打了停,停了打,持续了将近两年的时间。李鸿章在这场战争期间,先后和法国代表谈判了好多次,共签订了三个重要条约:李鸿章和法国驻中国公使宝海签订的《李宝协定》,李鸿章和法国海军中校福禄诺签订的《李福协定》,以及李鸿章和法国驻中国公使巴德诺签订的《李巴协定》。这三个协定正好反映了战争全程的三个阶段,我就按照三个协定讲一下。

1882年11月,李鸿章和宝海签订了《李宝协定》,主要内容是有关中国和法国在越南如何划分控制权的。按照李鸿章和宝海的协定,第一项是中国军队撤到靠近中国边境的地方,而法国则发表一个声明,不侵占越南土地。第二项内容是在中国的边境和红河之间划一条界限,界限的南部由法国控制、保护,界限的北边由中国控制、保护。这个《李宝协定》划分了中国和法国分别保护越南的两个区域,实际上也就是中国政府承认了法国对越南南部的控制。《李宝协定》是根据当时中国和法国在越南的实际情况签订的,但是这个协定并没有真正得到执行。法国代表大资产阶级的内阁总理茹费理一上台,就撕毁了这个协定,法军开始进攻顺化。1883年攻下顺化以后,法国和越南签订了《顺化条约》,这个条约要求越南承认法国对越南的控制,法国已经突破了《李宝协定》的限制。

下回

预告

在签订《李福草约》的时候,李鸿章动了脑筋,他在文本上用了一个较为模糊的词叫“即行”, “即行”既可以理解为中国军队立即撤回国内,也可以理解为即将撤回,还有一个缓冲的时间。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