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李鸿章(41)》

作者: 暂无 日期:2008.06.15 点击数:0
深圳商报

【报纸名称】深圳商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08.06.15

【版次】第A12版 (文化广场)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刘申宁 著

李鸿章在朝鲜问题上的做法,给中国带来了很大麻烦

在处理朝鲜问题时可供选择的四条道路,李鸿章都没有走,而是走了一个下策。他在朝鲜问题上采取的措施是:首先劝朝鲜开门通商,去同各个国家签订协约通商。并要求朝鲜整饬内部,开始练兵,并调整内部的改革。

接着,李鸿章提出朝鲜应学习中国“以夷制夷”的方法来处理与各国的关系,直接将他的外交政策移植到了朝鲜。但这两个办法均未奏效。

最后,李鸿章采取了直接控制朝鲜外交和内政的办法。他让淮军吴长庆的部队长期驻扎朝鲜,还把袁世凯长期派驻朝鲜,直到甲午战争爆发前夕,才让袁世凯撤回国内。让袁世凯长期控制朝鲜的外交、内政,这个做法不但加深了李鸿章与朝鲜统治者之间的矛盾,而且催化了朝鲜内部开化党人反华倾向的滋长,加速了朝鲜和中国对立的进程,同时也使日本得以在朝鲜拼命地施加影响。中日之间的矛盾在朝鲜日益激化。现在看来,李鸿章在朝鲜问题上所采取的措施,应该说是非常失败的。

我一直不明白的一点是,为什么李鸿章在越南问题上可以大胆地甩掉越南这个包袱,让越南自由通商,大刀阔斧地取消这个藩属国;而在朝鲜问题上,李鸿章却畏首畏尾,甚至大包大揽地把朝鲜的外交内政统统管起来。为什么李鸿章在对待越南和朝鲜两个藩属国的问题上,处理的态度截然不同?惟一的解释,就是李鸿章脑中有一个战略假想敌。这个战略假想敌就是日本,他认为日本是中国的心腹大患,而日本如果要打中国,朝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跳板。放弃朝鲜,等于给日本铺路。所以李鸿章从这个战略角度出发,在朝鲜问题上寸步不让。李鸿章之所以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即绝不放松朝鲜,可能就是这样一个原因。

但是李鸿章在朝鲜问题上的做法,给中国带来了很大麻烦。甲午战争,就是在中国出兵帮助朝鲜镇压东学党起义的过程中,与进入朝鲜的日本军队发生摩擦,继而在朝鲜交火,战火从朝鲜一直烧到了中国的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

整个甲午战争可以分为四个战场,第一战场在朝鲜。为了镇压东学党起义,中国派了四支大军,越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在中国军队进入朝鲜以后,日本立刻派军队在朝鲜的仁川登陆集结。中国和日本的军队同时进入朝鲜,这一事态本身就酝酿着中国和日本之间战争的摩擦,但李鸿章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其实,在中国的军队进入朝鲜境内不久,东学党就已经作鸟兽散了,中国军队在朝鲜和东学党并无交手,但却长期驻扎在朝鲜的成欢、平壤,没有及时后撤。就在这个时期,日本的军队开始挑衅,在成欢打了一仗以后,就开始进军平壤,和清军产生了新的大规模冲突。平壤之战是中日在朝鲜的一场激烈战斗。在这场战斗中,卫汝贵的淮军,在平壤城外和日本军队的交火犹为激烈。但是平壤战场的总指挥官叶志超,是个胆小懦弱之人,连夜下令将军队撤往鸭绿江,造成了清军的全面溃败。所以朝鲜战场最大的问题,不在于中日之间交火本身,而在于指挥官的临阵逃脱。

清军逃到鸭绿江,才再开始部署迎战,鸭绿江之战日本军队又打败了清军,很快就打过鸭绿江,战火就从鸭绿江一直烧到了中国境内。于是中国的辽东,就成了甲午战争的第二战场。日军在金州登陆,绕过黄金山炮台,在大连的后面登陆,直接攻下了旅顺和大连。攻下这两个地方的日本部队,一支从大连往北走,一支往南走,在胶东半岛和清军作战。不仅是淮军,当时湘军也投入了辽东战场的作战。淮军、湘军在整个辽东战场上,几乎所有的战斗都是失败的。惟一的例外就是聂士成率领的武毅军在大高岭抗击日军北上进攻时,打了一次胜仗。所以,在甲午战争结束之后,清廷将所有淮军整编成一支部队,统称“武毅军”,交给聂士成统率。

第三个战场是在海上。先是在大东沟,中国和日本干了一仗,中国的运兵船被日本人击沉了。紧接着就是黄海海战,丁汝昌率领北洋水师和日本联合舰队干了一仗,这次战斗持续了四五个小时。这一场海战,可以说是十九世纪后半叶相当大的一次海战,在世界海战史上也很有名。但在这场海战中,中国沉了好几条船,日本却没有一条船被击沉。这个失利令国人痛心疾首。中国向西方学习,搞洋务运动,建设了30年,有了一支现代化海军。1892年中国的两艘现代化军舰到日本去访问,还吓了日本人一跳。但是万万没想到在黄海大海战当中,首次交战就被日本海军重创了。

下回预告

清军没有斗志,训练不精,打仗溃败,这一系列的问题,实际上都因为李鸿章当时只看到了武器先进的重要性,没有想到武器只是战斗力的一部分,掌握武器的人是更重要的。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