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李鸿章(9)

作者: 暂无 日期:2008.04.23 点击数:30
深圳商报

【报纸名称】深圳商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08.04.23

【版次】第C06版 (文化广场·万象)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刘申宁 著

李鸿章主持剿捻

1865年的5月,慈禧下令叫曾国藩北上剿捻,把捻军给解决掉。曾国藩当时手里已经没有军队了,只有鲍超一支军队不够用,所以就向李鸿章借淮军使用。曾国藩当时给李鸿章写信,说得很清楚,说既然你的部队交给我用,你就不要再插手,你的部队统统由我指挥。

但是没有用,淮军的这些将领依然听命于李鸿章,所有曾国藩交代的事情,他们还要再问问李鸿章同意不同意,李鸿章不同意,就坚决不干。这支淮军,是李鸿章创建起来的私属军队,曾国藩调动不了,指挥不动,他非常恼火。

再说曾国藩在剿捻期间,两次转变战术都没能成功地把捻军剿灭。曾国藩的特性,打仗时喜欢稳扎稳打,到了一个地方,他一点一点往前推进。曾国藩剿捻的时候设了四个重点,一个是河南的周家口,一个是山东的济宁,一个是江苏的徐州,一个是安徽的临淮,他把这四个点作为支柱,驻有重兵。然后以这四个点为基地,一点一点地推进,来包围、歼灭捻军。

但是捻军和太平军不一样,太平军是步兵,捻军是骑兵,统统都是骑马的,跑来跑去,非常快。曾国藩设了四个点,根本没有用,捻军一会儿就跑过去了,根本打不到他。捻军最后在1865年的6月分成了两支:一支由张宗禹带着,上西边去了,进入陕西;一支由赖文光和任柱带领上了东边,从河南进入到山东、江苏这一片地方。

到了这个时候,曾国藩就开始改变战术,他把依据四个据点稳扎稳打的战术放弃了,开始坚守运河。把捻军堵在河南境地,北边是黄河,东边是运河,然后在运河的边上叫淮军修了700里长墙,用来挡住捻军。这样北边是黄河,东边有运河挡住,然后他再指挥着鲍超的军队去赶。

结果到了1866年夏天,捻军突破了山东济宁这边的运河防线,进入到了山东。曾国藩因这件事受到朝廷谴责,整个的防堵运河计划宣告失败。8月份,曾国藩知道自己不行了,打捻军,他没招了,就要求朝廷把李鸿章调到徐州配合他作战。李鸿章到了徐州之后,曾国藩马上就上奏朝廷,请求辞去剿捻任务,还回去做两江总督,把整个剿捻的任务统统交给了李鸿章。

这样,李鸿章就代替他的老师曾国藩担负起了剿捻这样一个重大任务。李鸿章剿捻主要是靠了他的一支军队,就是刘铭传的铭军。铭军当时是淮军里面拥有马匹、骑兵最多的一支部队,拥有大量骑兵。剿捻的时候,刘铭传的一个幕僚对刘铭传说,你要想把捻军干掉,就必须和捻军一样有速度。

那么怎么提高骑兵的速度呢?刘铭传就开始训练自己的部队。他在营房里头设了一个台子,上面点了一炷香,香的旁边放了一大堆银两,他对所有部下讲,谁能在这一炷香烧完之前,围着整个营盘转三圈,这些银两就给谁。他的这些骑兵就围着营盘转,结果两圈没转完,香就已经没有了,没有一个人能拿到这个奖赏。但他坚持不断地刺激,不断地跑,后来这支骑兵的速度终于上去了,作战的、行军的速度都上去了。所以刘铭传的这一支骑兵,当时在河南、山东、湖北这一大片地方追击捻军,走了1700多公里,仗打得非常艰苦。

李鸿章主持剿捻后,比较护着刘铭传。当时在湖北的仪陇河,刘铭传和鲍超的部队商量好同时进攻捻军,但是刘铭传想抢头功,提前发起了进攻,结果他只能孤军深入,后来被捻军包围在里面,死伤很多人,打了一个大败仗。就在这个关键时刻,鲍超赶来救了刘铭传一命,然后刘铭传和鲍超联合起来又把捻军赶出去很远。这一仗打完以后,李鸿章上奏章给朝廷,说鲍超的军队没有按点赶到,所以让刘铭传受了损失,让朝廷责怪鲍超。鲍超想本来是我按点去的,我救了刘铭传的命,结果朝廷还怪罪我,所以一气之下辞职不干了,回家养病去了。鲍超的部队就交给了湘军的一个将领,叫娄云庆。鲍超的30多个营李鸿章也把它裁减了,精简到最后只保留了14个营,这样就把鲍超的部队遣散了一半以上。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