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李鸿章(40)

作者: 暂无 日期:2008.06.13 点击数:10
深圳商报

【报纸名称】深圳商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08.06.13

【版次】第C05版 (文化广场)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刘申宁 著

弱国无外交,李鸿章的努力再次说明了这个道理

李鸿章在实行“以夷制夷”的方针时,之所以缩手缩脚,没有办法大刀阔斧地实行他的想法,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李鸿章的想法在清廷内部阻力非常大。他在外交上保和局的思想,引起了朝野内外很多人的反对。比如说李鸿章的同僚左宗棠,就非常反对李鸿章的做法。李鸿章的部下刘铭传也反对李鸿章妥协退让的方针。还有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作为李鸿章的朋友也反对他的想法。特别是清流派,那些意识形态领域的官员,经常拿这些事去唱高调抨击李鸿章,使得李鸿章没有办法放开手脚去实施。李鸿章当时有个解释,说洋人办事“论势不论理”。他用兵势相压,而我仅以笔舌争执,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意思是洋人把兵舰开到中国的海口,用大兵压境来对付你,我用笔舌和他争,哪里争得过他,处境相当尴尬。所以说那个年代,中国在一个贫弱的状况下,李鸿章要想执行“以夷制夷”的方针有相当大的阻力。

这个阻力就在于政治上,他不能得到朝廷的认可和同僚的配合,军事上又没有一个后盾,所以李鸿章“以夷制夷”的外交最终失败,再次证明了弱国无外交这个道理。国家这么弱,谁都可以欺负你,你说你还要办外交,人家根本就看不起你。所以说李鸿章“以夷制夷”的外交方针虽然实行了几十年,也做出了一些成果,但最终还是失败了。失败在哪里?失败在联俄,失败在他没有看清俄国最终想在中国攫取利益的野心。李鸿章还想利用俄国来对抗日本,结果让俄国吞并了中国的利益。最后李鸿章也死在俄国人的威逼之下。这就是八国联军入侵以后,在和俄国的谈判中,李鸿章最后被俄国驻华公使格尔斯给逼死了。

李鸿章是一个悲剧性历史人物,说他是中国一个成熟、著名的外交家,那是对他在外交舞台上那种纵横捭阖的身影表示出的一种赞叹,但是李鸿章“以夷制夷”的外交方针,在那个年代,是不可能得到全面贯彻实行的,因为没有政治的保证,也没有经济、军事实力的支持。所以李鸿章的悲剧,就是他的历史宿命。

接下来讲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是中国和日本在十九世纪末叶打得非常大的一场战争,给中国造成了巨大创伤,加快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程。如果说,两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还没有给中国带来很大触动,那么甲午战争可以说是对中国触动非常大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肇始于朝鲜问题这一巨大泥潭,如果要说李鸿章对甲午战争负有重大责任的话,那首要责任就是李鸿章没有使中国从朝鲜这个泥潭中摆脱出来。在今天看来,这依然是李鸿章做得非常不明智的一件事情。当时的朝鲜,国王懦弱,政权腐败,国家的统治阶层内部四分五裂,基本分成了四派。

一派是以国王和闵妃为首,即当政派,这一派无法掌控权力,控制不了国家局势,究其原因是国王生性过于懦弱;

第二派是国王的父亲、摄政王大院君李罡应,此人倒是拥有掌控权力的能力,但他的主张同闵妃相左,矛盾重重;

第三派是一部分大臣,以金玉均为代表的一批亲日改革志士组成的开化党,要求仿效日本尽快走向近代化,这些人在朝鲜内部活动众多,且威胁到政权和当政者;

还有一部分力量,是处于社会下层的东学党,号召普通朝鲜民众起来斗争。

这四股力量在十九世纪后半叶,很大程度上瓦解了朝鲜政权的稳固基石。当时处理朝鲜问题有几条道路可以选择:

第一条是推动朝鲜当政者改革。就是让国王和闵妃联合起来,推动国家改革,使朝鲜发展成一个独立国家。但由于国王个性懦弱,闵妃也很昏聩,所以这条路似乎是走不通的。

第二条是扶植朝鲜内部的革新力量,使之取代国王和闵妃,成为新的统治者。但这遭到大院君摄政王李罡应的坚决反对,他自始至终压制着这股革新势力的抬头。

第三条路,就是李鸿章在对待越南问题上采取的办法,就是中国把朝鲜这个历史包袱彻底甩掉。李鸿章当时也有类似想法,但是在实行的过程中却是背道而驰,并没有让朝鲜从中国的藩属国中脱离出去。

最后一条道路,也是大院君的一个主张,干脆将朝鲜变为中国的一个行省,但李鸿章并不想灭了别人的国家社稷,他在观念上不愿如此。此前在琉球的问题上,尽管日本愿意将琉球的南部给中国,但李鸿章不同意。

下回预告

这可供选择的四条道路,李鸿章都没有走,而是走了一个下策。他在朝鲜问题上采取的措施是:首先劝朝鲜开门通商,其次是将他“以夷制夷”的外交政策直接移植到了朝鲜。但这两个办法均未奏效。

3 0
相关文章